在SNS(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席卷世界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IT企业可以放弃或者绕开这一片无限的市场而生存。从最开始的专业社交网站,到各大门户网站也开始涉足SNS,短短两年的时间里,SNS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人们生活和休闲的常规内容。 网络时代的无界限交流,使得在城市里孤独生存的人们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但同时也并非全都值得欣喜,社会学早有定论: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但往往也会伤害到社会道德。因此,当网络越来越发达,当无限制的社交流行之后,在这个网络无所不在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落在网里,每一个人都需要突围。 同样需要突围的还有运营商们,尽管网络社交风靡世界,但几乎所有经营社交网络的经营者都在为如何盈利而困惑,从微软到搜狐,无不如此。 大杂烩的SNS 所谓SNS,社会性网络服务,中文翻译则常用“社交网络服务”的说法。这个定义出自上个世纪60年代,真正在国外成名,是2003年SNS网站鼻祖Friendster创立。在国内流行,却是近两年的事情。中国的SNS起源于饭否,成名于开心网。短短时间里,成为大多数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按照“社交网络服务”的概念,电子邮件也可以算作是社交网络服务。互联网,其实也就是将无数个电脑终端连接起来,在这个意义上,电子邮件无疑是最早的互联网服务,至今,它仍旧是网络交流的重要方式。当然,也是最简单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BBS、即时通讯工具等等成为网络新贵,在中国,QQ、MSN,以及一大批网络论坛风行,将所有的网络用户囊括其中。到近年来,网络游戏、网页游戏、校友网、同城网、博客、微博等等各种新的形式不断出现,每一次都会掀起一阵风潮。 其实,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无非两个,交流、传播。缺了任何一个,互联网都将难以发扬光大。但在之前的很多年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更加注重传播功能,完成交流功能的则是一大批专业网站,比如腾讯。但是,随着SNS兴起于中国,各大门户网站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开始涉足SNS。不过,此时的SNS市场,几乎已经被大量的专业网站所占据,尽管门户网站在用户和影响力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要在这个市场中杀出一片天来,仍旧是困难重重。 2009年5月,搜狐的白社会正式面世,这是国内第一个正式涉足SNS的门户网站,而此时,正是开心网最红火的时候,白社会虽然大张旗鼓,但效果仍旧不尽如人意。到如今,整整一年之后,白社会几乎已经悄无声息。 在网络服务花样越来越多的今天,在市场细分理论流行的时候,白社会却反其道而行,把白社会做成了一个大杂烩,按照搜狐的说法,叫做“矩阵”。其实就是将各种SNS功能烩成一锅,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并无创新。白社会有22个大的功能,但是这些功能并没有搜狐独创的,而是将目前网络服务中大部分流行的功能集成在一起。白社会意图以此打开市场,不过看这一年来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不过白社会也同样给我们带来思考,互联网发展至今,未来的走向究竟是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还是综合性的服务,在专业化网站越来越多的今天,综合性的网络服务是否有发展的前途?白社会没有成功,未来还会不会有更多的白社会出现。 SNS早已超亿 2008年,国内SNS网站51.com就已经号称注册用户超过1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在同一年的美国,“互联网”总统奥巴马顺利当选,而奥巴马的当选与互联网用户的支持有很大关系,他曾经多次在社交网站上宣传拉票。在这个时代,网络社交正逐渐成为全世界社交的主流方式。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通讯极度发达,地球村的概念已经普及,全球化正越来越成为现实。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全球化的交流更多是宏观意义上的,是文化的、商业的乃至政治的交流,而非个人的。连通世界自大航海时代就已经开始,但是真正连通世界上的每一个独立的人的,还是互联网。 按照SNS概念的提出者所说:“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同样,有研究显示,一个人一生的社交范围平均在50个人左右,也就说一个人活一辈子,真正能叫上名字说出对方详细信息的也就是50个人。在互联网发达之前,这一社交的瓶颈一直都无法突破。 原因并不复杂,传统的社交中,和人交往的成本太高,金钱、时间、精力乃至感情等等都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首先,一个人不可能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认识陌生人中去,生活、工作的压力已经让现代人不堪重负。其次,一个人也不可能亲自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交通的发达并不能打破一个人生活范围的限制。 互联网恰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打破社交瓶颈的可能,不需要花费金钱,不需要特意花费时间,也没有地域的限制。以低成本来扩大社交的范围,这就是网络社交的意义所在。对于人类的社交生活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革命性的颠覆。 更多人的生活正在因此而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在网络上,而且早已经涉及到了现实生活,最简单的例子是各种各样社交群体的诞生。这些群体依托网络,或以地域而聚集,或以兴趣爱好而聚集,或以工作而聚集,因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走到一起,并且走下网络,从网上交流发展成为网下交流,从网上聚会发展成为现实中的聚会,有一个群体在现实中还有定期的聚会。很显然,网络社交的影响力决不止于网络,而是深刻地辐射着现实生活。 SNS的商业困境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网络社交中加强和旧雨新知的联系,认识更多自己想认识的人,实现自己的目标等等。但对于社交网站来说,这一切都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社交网站追求的,永远只是利益而已。那么,SNS的商业前景真的就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好吗?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所说,社交网络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无处不在的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成为一种商业模式。 2003年,传媒巨子默多克以5.8亿美元买下Myspace,Myspace是最早的SNS网站之一,也是全球最知名的社交网站之一。2007年,香港富豪李嘉诚也开始涉足SNS,2008年3月,李嘉诚证实向Facebook投资逾1亿美元。在国内,SNS的发展看起来也是风起云涌,开心网、校园网、人人网等诸多SNS网站竞逐市场,传统的各大门户网站也不甘寂寞,纷纷加入SNS的市场竞争之中,意图分一口蛋糕。但事实上,不管是已经做大的SNS网站,还是新加入的门户网站,虽然他们坐拥无数用户,有着庞大的影响力,但他们的盈利情况并不理想。 我们知道,网站的盈利途径无非两种,一种是广告,一种是付费服务。付费服务暂且不说,SNS显然并不适合付费服务。剩下的只有广告,而现实则是,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不管是微软还是搜狐,在SNS的广告上基本都以败北告终。早有经济学家断言,SNS并不适合成为商业模式。 微软于10年前收购了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Hotmail,希望通过这一交易增加自身网站的页面访问量和广告位。正是在Hotmail的推动下,电子邮件成为了一项互联网用户必须拥有的服务。与之类似,时代华纳旗下互联网部门AOL收购了社交网站Bebo,并为此支付了8.5亿美元的高价。显而易见,电子邮件并没有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谷歌、微软、雅虎、AOL和其它电子邮件提供商都在自己的电子邮件产品中投放了广告,但这只不过是小打小闹。 社交网络的情况与电子邮件类似。谷歌联合创始人塞吉·布林曾经公开承认,谷歌的社交网站广告位整体上存在问题,而且难以商业化。谷歌此前同新闻集团旗下社交网站Myspace签署了广告合作协议,而且拥有自己的社交网站Orkut。就目前来看,这两家社交网站都没有给谷歌带来利润。 从网络中突围 现代城市人长期处在快节奏高强度生活中,虽然身边人潮汹涌,但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工作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眼界越来越小,社交越来越少,人们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每一个人都爱独自求生。社交网络的发达,则改变了这种状态,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到自己想要寻找的人,交往到自己想要交往的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因此而欣喜,因为在高度发达的网络社交中,有着太多的危险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网络社交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无界限交流,还有无界限的侵犯和伤害。已有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警告,网络社交很可能导致人们现实社交能力的更加低下。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国际上,鼎鼎大名的Myspace、FaceBook和Twitter已位居美国被家庭、学校和企业封杀网站的前三名。一种叫做“虚拟社交依赖症”的病正在悄悄蔓延,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因为迷恋网络社交而导致家庭不和,朋友绝交乃至于失去工作的并不鲜见。而在造成这一切之前,SNS在中国的流行不过短短两三年。 不仅仅是迷恋成瘾这一个问题,SNS造成的不良后果还有很多。诸多的SNS网站正在传播各种各样和社会道德乃至与法律相悖的价值观,比如偷菜、比如买卖奴隶,这些不良价值观被社交网站无限放大,其影响力早已涉及到现实社会。虽然尚无在现实中买卖奴隶的报道,但在现实中偷菜的报道却已经很多。专家警示,由于虚拟技术越来发达,终有一天,人们会难以区分虚拟和现实。那时过度依赖网络的人群就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和心理学问题。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在网络上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轻易透露自己的详细信息,或者侵犯别人的隐私,各种各样的偷窥、泄露、人肉搜索等等正在网络上泛滥,每一个人在网络中都是赤裸裸的,毫无自我保护的能力,各种各样的犯罪因为网络社交而产生,这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也需要每一个网络用户重视,不仅仅是保护自我,还必须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 很显然,网络社交带给世界的并不仅仅是便利,还有危险,总有一天,人们在网络上交友遍天下,但却永远不认识隔壁的邻居,那时候,陷入网络的人们,又如何去突围?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