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实名制问题成为一大热点被百姓们所关注。不但媒体上大肆报道,街头巷尾的人们也在议论纷纷。 近日,实名制问题成为一大热点被百姓们所关注。不但媒体上大肆报道,街头巷尾的人们也在议论纷纷。而联系到最近发生的密码泄露事件,又让人们对于实名制的隐私有了更多的担忧,以至于甚至产生了反对和对立的情绪。下面先来看一下北大的杨伯淑老师最近的一条微博: @杨伯溆:【实名匿名】1、实名指现实中的名字,它被用于构建身份特征、彰示权利和义务、接受奖惩;2、现实中匿名的主要目的是规避惩罚;4、网名的功能类似现实中的名字,但前者代表着起点平等;5、马甲等于现实中的匿名,网络上多为利益集团使用;6、实名等于复制现实,网络精神被彻底驯服。 实名制的本质,我认为是一种“契约关系”,从法学上涉及到协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比如政府可以规定身份证登记需要实名,公司注册和合同签署需要实名,政府以此保证当事人享有司法保护权利。同样,互联网上,作为服务方的网站有权规定用户是否需要实名,但由政府出面强制规定则缺乏对等性。 正好看到新闻:【Twitter错认证假冒邓文迪账户 发声明致歉】 可以看到,twitter对用户没有实名注册的要求,facebook则是要求用户用实名注册。值得注意的是:1、用户用假名或用名人名字注册,他们不会追查;2、为保护名人权益,他们开放了名人的实名认证申请(名字旁打勾);3、非法账户和言论将被删除。 总结:1、网站是否要求实名,用户是否接受实名,是种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是种"契约关系”。2、账户和内容如果涉及到非法问题,用户和政府是可以要求网站删除。3、政府没有权力强制要求网站必须采用注册实名制。 另外一方面,我也从用户的接受角度进行了分析。根据用户的头像和姓名的真实性,我们可以统计分析用户的心态和实名的意愿大小。排除各种马甲外,我尝试从我的微博粉丝里按最新时间顺序抽取了56个合格样本(由于闲暇时间仓促,所以选取样本量不足,仅为示意。希望有专业机构或者院校师生来完成报告),发现用真实头像和真实姓名的仅为4个,非真实头像和真名的5个,假头像和假名字的14个,真实头像和非真实姓名的则高达33个。 从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 1、使用完全真实的头像和姓名的用户是最少的,这部分用户是不忌讳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的,并且多认为公开身份有利于真实生活和工作中拓展自己的人脉,获得好处。 2、多数用户都不愿意将自己完全暴露在网络上。但是为了社交的方便,多数人采用了真实头像+匿名的方式,这种方式既便于熟人之间的交往,也便于认识陌生人,将真实身份隐匿于陌生人面前,只保持网友的交往。 3、至于用真实头像,却用真名的用户心态,我认为这种用户不忌讳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但通过隐藏头像的方式,保持刻意的低调。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可能太招摇,情绪也不稳定,也尝试采用这种办法刻意保持低调。 4、最后一种头像和名字都非真实的用户,则是缺乏任何的公开社交的意愿,或者缺乏安全感和有很大的忌讳,只是用这种完全隐匿的方式和自己放心的熟人保持交往,并保持对自己的对象的关注。 总结:1、用户是否选择实名,是根据用户对利弊的判断和取舍,如果利甚大,则会完全实名(头像和姓名),如果弊甚大,则会完全匿名。2、多数用户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就是真实头像,但非真实姓名,和现实身份脱离的方式。3、真实头像的用户总数超过了非真实头像的用户总数,说明新浪微博的用户已经开始渐渐适应并认识到公开真实头像,能够方便社交,又能保持适当的安全感。 第3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为真实头像已经代表了一个人的真实相貌,姓名对于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倒并不是很重要。通过头像反应的相貌,以及用户表达的文字,基本能够较好的满足沟通的前提,就是信任感和交往意愿。这点在男女网友的社交中尤为明显,相貌对于交往的意愿起到很大的作用,谁也不可否认facebook诞生在青春期萌动的高校的性本能。即使是人人网或者51.com强调的也是真实的头像,而姓名的真实性则是次要。尤其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中,真实姓名的顾虑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新浪微博虽然还无法达到像facebook那样的真实姓名和头像,但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微博上越来越多的真实头像的出现,也会促进用户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同时对言论的真实性和代表性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都有利于健康的社区发展,也为现实社会的民主发展做了基础性的思辨和辩论能力的培养。 因此,对于网络实名制来说,一定要经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并拟定好对于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的方案,才可以实验实行。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搞一刀切。 作者:艾瑞网专家-宋安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