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纽约时报》未来报业发展方向

来源:沃华传媒网  发布日期: 2012年2月20日 15:56 

  恐怕没有哪一年像2011年这样让人领略微博等新时代媒体的力量。它提供巨量的信息,多剖面的事实,让人在这个大时代面前,似乎更加清晰,又似乎更加混乱不堪。

        这一年,传统媒体遭遇的挑战格外残酷,关于“报业存亡”的讨论也越来越如火如荼。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来自美国的纪录片,它平静而犀利地将镜头对准全球报业帝国的金字塔尖——纽约时报,拆解它的运作流程,记录一个“老大”在风口浪尖面对的暗礁,以及主动转型与“媒体大革命”的争分夺秒。

  影片从美国各大电视台新闻评论员的幸灾乐祸开始:“落基山新闻报倒闭”、“丹佛再也容不下两张报纸了”、“纽约时报股票下跌75%,天哪!”……寥寥几个镜头,这场平面媒体到底是在“洗牌”还是在“牌倒”的争论,瞬间汹涌而至。 导演吉姆·罗斯选择纽约时报,无疑具有双重“最”:报业巨擘,新媒体势力冲击的最前沿。镜头引领人们的视线,在纽约时报的心脏徐徐展开,记录多个报道从收到消息,到采写、拍板、编辑、见报的流程。而它选择追踪的报道,无一例外面临同样境遇:记者是从新媒体那里获取线索,而在第一手资料方面,已然落后于新媒体。维基(Wiki)、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等,是片中挑战、冲击纸媒的最大代表。

  一例:2010年起,“维基解密”发布大量机密文件和视频,震惊世界。其中,驻伊美军轰炸无辜平民的视频极具冲击力,记者布雷恩·斯图尔特抓住了这个新闻点:“我想让它上头版,探讨它带来的各种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看,‘维基’的开放共享方便了新闻记者,但实质上这是新老媒体的较量,一种是严格区分大众信息与保密信息的传统媒介,一种是试图破解所有秘密,达到信息完全共享公开的新媒体。”紧接着,布雷恩一边抓紧对各方的采访,一边火速争取下午4点“编前会”的大讨论,力争头版。

  如今,在堪称世界最大照片分享平台“脸谱”上,每天有超过2.5亿张图片发表,每个月约75亿张,每小时约1040万张,每秒约3000张。显然,现代人更享受一分钟一刷的碎片与瞬间,耐心与专注度都在不断下降。而另一方面,正如片中电视评论员所问:报纸需要1美元的成本,但网络只需要1角甚至1美分,你们如何生存?

  影片记录了两种声音,一种以纽约时报大卫·卡尔为代表的新闻人认为,报业不死,新闻不死,在过于嘈杂、碎片化的信息面前,人们反而更需要有价值的新闻;另一种来自新媒体的声音则尖锐抨击纸媒:滞后、收费、绝非客观。影片以“点(具体报道)、线(媒体运作模式)、面(新旧媒体的碰撞)”的节奏向前推进,镜头时而深入纽约时报内部,时而向外,但始终保持了客观的中轴线视角。

  在冲击波的最前沿,纽约时报自上而下,忧心忡忡但并不悲观。从招募布雷恩这样的“博客写手”,到设立“新媒体报道部”,纽约时报不停地腾挪转身,应对未来的惊涛骇浪。而它的中坚力量始终认为,很多网站的核心内容,往往来自于平面媒体。片中,卡尔戏谑地把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全部剪掉,于是,一张网页变得满目疮痍,满是空洞。这一点,隔岸的我们也深有感触:北京时间2012年1月16日早6点,金球奖颁奖礼在美国举行。这一天,我不停刷新各大网站的娱乐新闻,但都是简单的视频和获奖名单。一直到次日清晨,对奖项的分析评论在各大报纸刊登后,网页内容才一下子丰饶生动起来,就好像颁奖是在17日举行的!

  在本片接近尾声时,纽约时报网站基于对内容的自信,开始实施收费阅读。此举是生?是死?这显然不是一年间的纽约时报能够回答的。同时,纽约时报还选择了与维基合作。在“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发布平台”的新媒体,信息的混乱、鱼龙混杂正是其短板,纽约时报的严谨运作将在未来为其提供公信力与权威性。

  毫无疑问,我们正在摸索着趟过一条巨大的河流,一个巨大的时代。新旧媒体的拉锯战日益激烈,它让我们觉得沉重,也让我们觉得坚定。就像片中新老媒体最终合作的模糊隐喻一样,在未来无数的岔路口后,一种综合而互生的模式也许将是殊途的同归。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