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0年前中国电视荧屏出现“泛娱乐”、“伪民生”、“曝隐私”等媚俗、庸俗、低俗现象时,吉林电视台即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选取了“回家”这样一个命题。寄望通过“家”这个最小的社会细胞,以小衬大、见微知著,抒发家国情怀的至诚大爱,发出对人文之美的召唤与呐喊。 《回家》节目以现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和社会各界中坚人物为拍摄对象,根据他们的职业特征、人生轨迹、心路历程构建节目框架。关注人物具有人生烙印和文化意味的心灵家园,注重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释放和思想灵魂的终极回归。节目着眼于亲情、友情、乡情、爱情等人间真情,把个人的情感和民族的大情大义融合在一起。 10年中,《回家》坚持以“打造电视精品,弘扬先进文化”为方向,拍摄了480余位人物,以渗透着电视人理性思考的影像,通过一个个人物、一幕幕场景、一段段故事,呈现文化名人、时代骄子、艺坛巨匠、学术大家们的“回家”之旅,寻找消逝了的“昨天”。而“昨天”是历史的积淀,是思想得以驰骋的沃土。从特定时代下人的生存、思维和行为状态出发,展现一个民族的集体行为和集体意识。这种以社会中坚人物“回家”的方式回顾历史,既让人物获得某种和过去传统的联系,又让一些历久弥珍的价值在荧屏内外得以延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根基,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没有文化精英的族群是可悲的。《回家》期许的是以一种崇高神圣的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以敬畏之心对待那些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构筑起中华民族文化大厦重要基础的经典作品和优秀的文化精英群体,以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屹立于世界。10年中,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三次对《回家》节目的运作进行调研,并向全国广电系统推荐典型经验。《回家》已经走上了传播先进文化的发展之路,为构建和谐文化起到了示范作用。 成功 源自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品牌,不仅要具有稳定的品质、鲜明的特征、先进的核心理念、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应该超越电视文化良莠不齐的现实,表现出先进文化的特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道德文化素质方面有所作为。《回家》的诞生恰恰源于这种自信。 《回家》在众多电视作品中另辟蹊径地提出“家文化”的创意,它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歌颂人间的亲情、友情、乡情和爱情。“回家”的母题,使得节目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将积极美好的人文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出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关系的人文环境。这是《回家》生命力顽强的根本原因。 在10年的摸索中,《回家》的创作者依据不同人物故事的线索,总结出几十种叙事结构模式。无论对于生者还是逝者,作家还是画家,健谈的还是寡言的,《回家》都找到了适合每一类人物的结构方式。例如《回家》作品《焦波·俺爹俺娘》,就以摄影家焦波一次次的“回家—离家”的朴素叙事,展示了淳朴的人伦之美,而随着生活纪实的突转,爹与娘的生死离别则异峰突起地呈现出人间缺憾背后的质朴美。这样,节目在“回家”行为的线索上截取了不同人物的情感点,由点及面,放大人物的生命轨迹,展现出人性的光彩。 10年中,《回家》相继拍摄了老一辈革命家贺龙、刘伯承,爱国人士霍英东、曾宪梓,海外华人陈香梅、杨雪兰,作家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画家林风眠、李可染、黄永玉、丁聪,戏曲和电影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袁雪芬、张瑞芳、于洋、秦怡,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容等480余位人物,浓缩了时代的精神,当每个《回家》人物的生命故事慢慢展开,他的追求、他的成败、他的得失也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显现出其价值。当然,《回家》并不满足于只是成为他们人生故事的记录者,更愿做历史的发现者、研究者,努力为受众勾勒出影像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美术史、音乐史、电影史、戏剧史……努力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打造“中国电视文化纪录片大系”。 力量 源自勇于担当的文化自强 随着各种信息传媒的高速发展,世界文化的不断涌入与渗透,很多时候,国人对于一场好莱坞大片的津津乐道,远胜于对中国自身文化现实的关注。“文化当自强”,只有做好准备、付诸行动,尊重、了解、热爱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才会真正懂得珍惜、传承和弘扬。 基于这样的自强信念,一群平均年龄30出头的年轻人,远离故乡吉林,奔波在异乡的路上,一走就是10年。10年来,他们全身心投入《回家》节目创作,每3人为一个小组,肩扛、手提着重达90公斤的设备,行程数百万公里,足迹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拍摄了近8000小时的素材,完成了2000余万字的节目文字量,制作播出了近500期节目。为了获得最佳拍摄效果,他们曾经攀爬过红旗渠陡峭的悬崖,趟过黄河将军渡的激流险滩,在烈日炎炎的敦煌沙漠中跋涉,在荒无人烟的内蒙古草原上孤独地穿行……是高尚且坚定的文化自强,激励他们创作出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电视精品节目。他们先后获得18项各类奖项,连续7届荣获中国电视文艺政府最高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应该说,正是因为《回家》节目的主创人员10年来以传播先进文化的坚定信念,履行电视人的神圣责任和历史使命,才铸就了今天的荣耀。 十载芳华,一路求索。十载“回家”的文化之旅,承载了因文化自觉而开始的一次年深日久的跋涉,因跋涉而健壮的文化自信,因文化自信而升华的文化自强。10年的《回家》之旅,编创们时而心静如水,时而激情澎湃;由《回家》带来的文化与情感体验,有时细如毫发,有时重如山岳。我们感到,“回家”是一次文化寻根,也是一次文化自省,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境界。从历史出发,打开一扇扇尘封的记忆门窗;从文化出发,寻觅一处处超拔的精神家园;从现实出发,记录一幕幕珍贵的永恒瞬间。10年前,《回家》节目开始的笃实探寻,冀望采撷散落于时光长河中的流年碎影;10年之后,当沉静地回望过往,蓦然发现,《回家》一直虔诚构筑着中华文化的丰碑。 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能力等方面开拓创新。十载光阴对于一档电视栏目而言,为时不短,但伟大时代、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和生生不息的中华先进文化,注定了“回家之路”的长远。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浇灌着《回家》的题旨,独具风采的时代生活催发着她的新芽,展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未来,《回家》将继续践行打造中国电视文化纪录片大系的艺术承诺,上下求索。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