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来自乔布斯的“第二波优势”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12年2月29日 14:11 

  苹果掌门乔布斯,擅长发动“第二波优势”,帮助其走在成功之路上。

  “当年,我就是因为被一个‘搞不清楚状况’的人给解雇,才有今天的我!”这是苹果计算机总裁乔布斯(Steve Jobs)在2005年夏天、史丹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演。高科技近代史的“平反记”,怨气刚巧累积了二十年。

  1985年,正是乔布斯一生最黯然的一年,刚满三十岁的青年乔布斯竟被自己找来的“搞不清楚状况”的家伙解雇,被迫离开他一手创办的苹果计算机,来年,乔布斯就在离苹果不远的两个小镇开了二间公司,一间叫Pixar,后来搞出史上第一部全计算机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让他得了“利”;另一间叫做NeXT,做高阶计算机,则在十年后的1995年将他送回了苹果,为他挣回“名”。名利双收的乔布斯,先干掉当时的苹果CEO,以一元象征性的年薪重新开始,不再和康柏、惠普、IBM竞逐最先进的个人计算机,而是就旧计算机上改造,自Pixar习得的艺术彻底彩染了苹果计算机的每一项产品。一连推出iMac、iBook,透明压克力机壳,炫艳的绿、橘、紫、蓝、红五种色彩,乔布斯重生的第一个十年,靠着他刚学会的“第二波优势”上演了第一出小型“复仇记”。

  何谓“第二波优势”?

  “第二波优势”,英文叫Second mover advantage。这句话肯定不在乔布斯的字典里,因为他向来都是“第一位”,强调第一波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与快速进入市场(time to market),不幸的,这些“第一波优势”者,最后往往只是在帮别人测试水温、缴学费,帮别人教育消费者。在科技界,好几次,都是“第二名”才是最后的成功者,第二名没有顶尖的技术,只有锐利的“双眼”,紧跟趋势。

  不过,乔布斯虽然了解了第二波优势,但似乎未真正掌握到它。虽然他靠iMac稍拉抬了业绩,仍无法有效挽回苹果总体市占的落后局面。

  2003年,美国总统宣布进军伊拉克的时候,各地的苹果牌的销售数字,四舍五入加总起来,还是超不过个位数字。“8%”,一直是苹果牌一直无法挥去的梦魇,大家开始猜测,苹果何时会倒闭,何时被大厂并购。心灰意冷的乔布斯,在苹果计算机美国总部的外墙,面对280高速公路的那一面,悬挂了一幅三层楼高的黑白照片,和他一起拚天下的苹果创办人的褪了颜色的笑容试图提醒每一个路人,“苹果计算机”在人类历史的地位。

  褪色的笑容,嘲笑着科技的无情,近年的科技发展一直都是这样,科技先锋推出第一个创意,到市场上却乏人问津。过了三年、五年,反而是第二间公司赚到了钱,当年的发明者只能当“伟人”,不到四十岁,黑白照片就挂在墙外。

  乔布斯不愿就此屈服,自己躲在黑白照片后面的CEO办公室,思考新方向。他想再度回到彩色。

  乔布斯的第二个十年,终于把“第二波优势”的优势透彻的发挥了!

  我们现在用的产品,哪个不是“第二个产品”?十年前计算机还刚出来的时候,跑在第一个的文字处理软件叫做Wordperfect,此产品在80年代叱咤风云,90年代就被微软推出的Word取代了。全球第一套浏览器Netscape,告诉人们什么叫网络,不出几年,也被微软IE消灭了。

  不过,乔布斯发现有一间叫做Intuit的公司,它的“Quicken”财务软件,一直是小型企业的最爱,微软持“第二波优势”却履攻不进。微软犯了什么错,无法后来居上以它的“Money”软件取代?

  原来,微软只是笨笨的模仿着Quicken的功能,就像他只是笨笨的把计算机弄得很漂亮,并没有在他们现有的“第二波优势”上搭配宏远的产品计划,换而言之,他们由于身居“老二”,就没了“老大”的自信。

  想发挥“第二波优势”,除了要有第二名的谦卑身段、对霸势的顺从,还要有“第一名的自信”!

  2003年,乔布斯拿出“第一名的自信”,把苹果计算机打造成每户人家的中心点,一个集合影、视、听的超级娱乐平台,这思维之下,他的大脚跨出了计算机的世界,推出了“白色小东西”,在各高速公路定点强打“iPod”品牌,结果iPod大红,重新定义MP3播放器的经济价值,因为小小的iPod,竟然扛起老字号苹果计算机的31%的营收,周边产品再占了7%。

  蜇伏二十年,乔布斯终于再次站上舞台,在史丹佛毕业典礼上,他的掌声也比当年还多,还鲜艳!

  不过,乔布斯一定觉得很困惑。

  2003年,iPod大红,乔布斯也找好台湾厂商代工,这时候,他才发现,谁是“第二波优势”的大内高手!

  硅谷的科技界,起起落落,分分合合,但亚洲地区这里,尤其是位于台湾的五十家组装厂,一百间IC公司、二百间软件公司,一直在那边冷冷的注视着他们。

  当年,iPod市场需求一爆发,台湾这边早已严阵以待,一批订单下来,当年的正崴、今皓、可成、同协、英志和英华达,连手供应iPod的所有零组件、周边连接器与整机组装,要几百万台就有几百万台,源源不绝的情况下,乔布斯和台湾厂商赚满荷包都眉开眼笑了。

  原来,这边早在几十年前就紧抱着“第二波优势”,它的另一个名字是“代工”。翻开十年来的发展,这里是全球少见的坚持以second mover闯天下的地方。“你们硅谷人去试个一、二年,玩够了,再来找我们压低价格。”这些工厂紧做着“第二名”,只做真正出现市场需求的科技,因此台厂从主板,做到面板、手机、各种IC,公司总数和其他各国比不见得高,但在各产业都出现了国际级的大厂。

  代工产业的成功,正是它的“第二波优势”,这是这里的know-how,也是这里的厂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关键武器。不过,问题就在,代工厂过于忠于等待着新的科技,总是对“下一步”少了一点点感觉;这里的代工厂和乔布斯一样,没完全掌握“第二波优势”,但,这不表示工厂就应该自己跳进全新的科技去做,试图展开全新的市场,否则就像二十年前的硅谷急先锋乔布斯。

  今后,苹果公司在乔帮主不在的日子里,还能利用“第二波攻势”,维持昔日的辉煌吗?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