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部大陆和台湾合作拍摄并同步发行的大型神话电视剧《神医大道公》,甫一在央视播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该剧取材于民间传说,人称大道公的保生大帝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深受人们的崇拜与敬仰。有关于大道公的故事在海峡两岸流传已久,他救济苍生、造福万民,被两岸民众共同奉为“医神”,在两岸民众心目中享有与玛祖一样的崇高地位。剧作不仅在魔幻仙道、宝岛美景、痴男怨女、人妖斗法等神话剧惯用表现手段上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更有神话剧中难能可贵的“求实精神”。这也是该剧最为重要的艺术特征。 用神话题材演绎一位“医神”无疑想象空间广阔,信马由缰也无可厚非。可是,创作者却能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对待一部神话剧,以观照现实和超越传奇的手法,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和伟大。故事一开始,保生大帝就因为挽救两个弃恶从善的小妖的性命而被玉帝从一个在百草园布施的医神贬为凡界的大夫,从不识人间烟火的神仙变成了要面对冷暖、饥饿和错综复杂情感纠葛的常人。这样的反差不但制造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在从神变为人后,剧中保生大帝的化身吴仐就要用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以一个跟头翻越千里、一拂袖就能驱敌等无所不能的法力来对抗邪恶。这就区别于我们看到的《白蛇传》、《宝莲灯》、《七仙女》等神话题材电视剧,那些主人公们虽身在凡界却不失仙道,关键时刻总能大显神灵。本剧的高明之处却在于,大道公吴仐虽然失去了法术却越发显得智慧、机敏、沉稳、老到,作为人的魅力大大提升。 神话剧中正义与邪恶较量、神仙与妖魔斗法并不稀奇,吴仐作为大夫因医术高明而得到尊敬也不足为怪。然而,该剧却另辟蹊径,把神妖之争作为背景,把对人的改造、对人心的拯救放置在前景。当大道公接受了玉帝的条件,恢复仙籍必须将一身毛病的“混混”二举造就成人间神医时,观众在这种不可能中期待着可能,不知不觉跟随大道公吴仐一起“开方配药”唤回一颗被世俗污浊的心,这不仅是救助生理上的疾病,更是救助心理上的疾病。 神话剧多半有强烈的宗教传奇色彩,遵循历史真实的不多,而大道公的创作者却不愿用“诬谩失真、妖妄荧听”的“太古荒唐”打造神话故事,而遵从“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的史传。比如剧中引经据典很多来自于《保生大帝图册》、《东宫礼赞》、《圣山春秋》等等,剧集内容大多“有据可查”,比如“玛祖婆风”、“吴真人雨”等民间传说,并不是一味的“天马行空”。 就连剧中角色的姓名也都来自于闵南当地的博饼文化,如“二举”、“四进”、“一秀”、“三红”等,充满着民俗气息。剧作以神话方式关照现实生活,如官场潜规则、医德医风的整治、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做大事先学做人等,无不针砭时弊并体现着应当怎样做人的道理。台词也很有幽默色彩,让观众十分会意。连大道公诊病也实实在在,绝不故弄玄虚,他一样要“望、闻、问、切”。还直言,“切”必须要感觉脉搏的跳动,左右手都要切到,因为他们分别透露人体不同脏器的信息,搭线把脉是戏文中的戏言。这样的细节处理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可信。 该剧在制作上堪称精良,为观众营造了上天入地的神话世界,高科技手段运用得恰到好处。演员的表演也十分到位,郑少秋扮演的大道公分寸拿捏得很准确,有喜剧的幽默,却杜绝了闹剧的低俗,把当下风行的“恶搞”拒之戏外,在风格把握上较为得体。郭冬临扮演的二举虽然外部体现夸张鲜明,但不失内心体验真挚扎实的根基,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心理扭曲的人间混混转变为仁义且有悲悯之心的医者,对于人物心路轨迹的把握十分清晰。尽管也存在“瘟神”过于脸谱化、概念化,其言行举止、服装造型更像电脑游戏中的人物等不足,但是,《神医大道公》仍然不失为一部成功之作,它用新的讲述方式为观众重新架构了神话剧的一片天地,用“瘟不胜医、邪不压正”的古老母题,讲出了人生的深刻道理。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