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目前迅速成为最热门的词汇和艺术品种,发展速度和眼球效应让人吃惊。今年3月底,一天之内北京竟有4场微电影的活动同时举办,在微博上、视频网站上,微电影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过,微电影很快就被商品、广告植入这些商业内容紧紧包裹。于是微电影目前成为两种态势,我们估且称为艺术微电影和商业微电影,而且呈现商业微电影日渐将艺术微电影淹没之势。 名词解释 微电影其实不新鲜 这是个发明概念的时代,是大众热衷于炒作新概念、接受新概念的时代,微电影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而从本质上来说,微电影即是短片,是从来就有、一直存在的艺术品种,没什么新鲜的。 早在电影发明之初,电影就是以短片或者说是“微电影”的形式出现的,随后这百年的时间里,短片层出不穷,或者是艺术院校学生的作业,或者是业内编导们的即兴把玩,或者是某些影视机构推出的制作项目。 陈凯歌:我是先行者 陈凯歌说,自己其实是国内微电影的先行者,早在2002年,他参与拍摄了戛纳电影节提出的《十分钟,年华老去》项目。当时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式影片被确定为由全世界15位著名导演联合拍摄一部以时间为主题的系列短片,每个人的作品控制在10分钟长度内,15部作品组成这套叫做《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短片集锦,大电影节推出的这一新颖创意,得到了不少媒体的赞誉。 戛纳电影节的初衷是,在这部汇集不同风格的大杂烩中,看看导演们在同题作业中能自由演绎出什么个性化的东西来,参与的导演包括芬兰的考利斯马基、西班牙的维克多·艾里斯、美国的吉姆·贾木许、意大利的贝托鲁奇等。陈凯歌最后完成的作业叫《百花深处》,描写了发生在北京的一则小故事。后来,陈凯歌还为戛纳电影节60周年拍摄过《朱辛庄》,2006年还拍摄过短片《阿虎》,片长都在7分钟之内。 往更早说,1982年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杨德昌就拍摄了短片《指望》,这是短片集锦式影片《光阴的故事》中的一部分,而《光阴的故事》也被认为是台湾新电影浪潮的发端,在当时被各方不看好的情况下,却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参与拍摄的导演还有陶德辰、柯一正、张毅,四个人用四段不同阶段的人生故事,表现了台湾30年来社会形态、人际关系、男女关系的变迁。 那时候,还没有人去炒微电影的概念,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却不乏大量精致的短片创作,不乏众多大师级人物的参与。很多人看过《巴黎我爱你》,这部脍炙人口的影片由18个故事组成,描写了巴黎各个区里发生的小故事,有关爱情、亲情、友情、人性。还有《十戒》,由10段故事组成,短小精悍,寓意却意味深长。 运作随意没一定之规 拍电影以前被视为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专业活儿,微电影则突破了制作资金、技术支持上的种种屏障,没有一定之规。 微电影最初在某些人看来有时长的界定,短则30秒,长不超过10分钟。现在已经大大突破了这些限制,一般认为1个小时之内的短片都可以称为微电影。在投资上,微电影各制作方也说法不一,10万、20万可以拍一部,钱省着花三五千也能拿下,而一般大项目、大明星加盟的微电影更愿意炫耀大制作,比如投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豪华投资均不少见。 拍摄器材上微电影基本局限于数字化设备,现在大片都不用胶片拍了,很少有人傻到用电影摄影机来拍一部微电影。而佳能5D2的出现和普及,更是让微电影的制作变得简单,大批微电影都离不开这件微型设备,虽然不是纯专业器材,但拍出来的画质足以符合播出要求。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