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和人民日报的感情,记忆回到40多年前。 1969年,我当兵入伍,后来在连队做文书,可以天天看到人民日报。我把喜欢的文章剪下来,放在枕头包里,时间一长,越攒越厚。连长姓沈,一个河南人,他也纳闷,枕包里几件军装,怎么这么沉、这么厚?当连长知道底细后,拍着我的肩膀,用河南口音大声笑着说:“行,小战士还读党报。”吃中午饭时,他让我挨着他站,当着全连战士的面给予表扬。 表扬归表扬,行军野营拉练,确实不方便,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了。尽管这样,读党报积累资料的习惯却从那时养成了。 我复原后回到黑龙江省林口县卫生口,一直负责宣传工作,看人民日报就更方便了。30多年报纸完整保存下来,放在仓房里,占了两面墙。爱人埋怨占地方,进出都不方便,粮食也叫老鼠嗑了。自己一个劲儿赔不是,“不抽烟不喝酒,就这么一点爱好还不行!”爱人也无奈,她在医院当护士长,后来还给找来两个废弃的卷柜。 根据工作需要,我选择有针对性的、喜爱的文章,每年装成一册,分为政论、经济、文化、卫生和副刊等,这样用起来很方便,工作有底气多了。后来还收集人民日报一些著名记者、评论员、作家的文章,设专袋保存,时常拿出来学习欣赏。 跟人民日报有关的书也邮购不少:如《大地春华——人民日报副刊精粹》,《范敬宜文集》,《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新闻》等。 同事来到家里看后戏称,这哪里是什么仓房,分明是“人民日报资料室”! 我做卫生宣传工作35年,办黑板报从未间断,共计出了500余期,人民日报是主要的资料来源。2003年防非典期间,板报用了人民日报的大量文章,每天吸引着一拨拨人。针对有传吃生茄子能治病等奇谈怪论,及时刊出人民日报《树立科学养生观》、《“戏说”健康就是亵渎生命》等文章。一天,湾龙村一老汉早早拉着一车茄子和瓜菜准备到市场去卖,路过县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看了黑板报,掉头要往回赶。大家问他为啥,“为啥?那些人瞎忽悠,俺可不能干昧良心的事。”老汉说。 同事们说,看了黑板就知下一步干啥。卫生局还提名我为“感动林口”十大平民英雄。我说:真的,这都是人民日报的功劳。 2003年,国家新型合作医疗刚开始不久。我与他人合写了《三方集资 大病统筹 互动共济——林口县十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一文,刊发在当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四版头条。省政府在林口县召开现场会、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开展,我县成为全国新型合作医疗的先进县。那以后,我和人民日报的感情拉得更近了。 我有两个孩子,如何培养教育他们成为一件大事。看到人民日报上文章说“对他们最大的爱就是让他们吃点苦”,觉得有道理。学校放暑假,我就让大儿子去保安村村医家,和当地孩子一起拔草、铲地。让二儿子中考后去铁路工务大修队抬土、筛石子,干了一个月,人晒黑了,膀子脱层皮。 大孩子初三时,代表市里去省里参加环保知识竞赛,拿了第三名。这下可好,回来后就飘飘然了。头发留得老长,当着同学面还美滋滋的。可把我气坏了,硬逼着他剪短。结果两代人陷入顶牛,好长时间不说话。后来看了“人民论坛”文章《学会正确爱孩子》、《与孩子一道成长》,感到自己确实做得过分了,就改变了态度,家里又恢复往日的温馨。两个孩子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老大大学毕业后考取了2000年国家第一次为各系统招收的600名公务员,去了海关。老二中国医大硕士毕业,专攻心血管,去了河北省级医院。 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虽然工作了,还是不放心,可人家是大学生,自己只是中专毕业,说不出什么深刻的话,怎么办?还得求助人民日报。2007年,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人民日报文章,制成目录给大儿子邮去,其中有《仰望星空》、《真抓实干的关键在于提高能力》、《自主、自强、自信》、《升级才能生存》、《常弃非分之想》、《人,是要有操守的》、《人生因精神高尚而富足》、《警惕“小节无害”远离“温水效应”》等。二儿子搞医,就把卫生领域先进人物事迹以及记者白剑峰“不吐不快”系列文章给邮去了,孩子读后表示,要把握好人生,做一个有技术、有人味、有尊严的医生。 我退休后准备到海南随大儿子生活,因喜欢人民日报副刊的文章,去年夏季光着膀子连干了3个月,把40年来人民日报副刊全部抽出,装了两大袋子,连同一些书,用物流发来海南,运费花了千把块。 如今,还是天天亲近人民日报,尤其从副刊和美术版里汲取精神养分,心中浮现着北方色彩斑斓的秋收景象:田野一片金黄,稻子码成长垛,玉米甩着棒穗,大豆摇铃,胶轮车上的老汉甩着鞭儿,声声脆……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