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辽宁日报》重估当代文学价值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 2012年4月17日 11:13 

  《辽宁日报》用70多块版面先后推出三个大型文化系列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价值”和“重估中国当代美术价值”,以三个“重估”为视角,关注时代精神,关注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强化文化自觉,提升舆论引导力,参与文化建设,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主流媒体的必然选择。

  从2009年12月至今,《辽宁日报》用70多块版面先后推出三个文化大型系列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价值”和“重估中国当代美术价值”,以三个“重估”为视角,关注时代精神,关注文化建设。三个“重估”以其持续时间长、参加人数多、讨论问题节点化而引起国内外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的持续关注。仅“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就有国内外60余位文学批评家以及作家或接受专访,或写来文稿,参加了这次规模浩大的“重估”活动。三次“重估”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凤凰网等全国各大门户网站以及国内部分媒体关注。2010年6月11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函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对“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策划缘起回顾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大众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勃兴的挤压下,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不断迎合市场,且被边缘化的同时,功能更加衰退。一段时间以来,整个社会对文学抱有强烈不满,这种不满,带着一种文化上的焦虑,包含着复杂的内容。其中有文学自身原因,有文学批评体系的紊乱原因,有受众价值观念变化的原因。实际上,对文学的不满,本质上是对当代文化现状不满。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陷入到一种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不解状态。随着全球化、商品经济、数码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学批评在理论建树、价值立场和批评标准等方面,愈发显得匮乏、游移和混乱。“文学批评怎么了?”尽管其创作繁盛,仍然被冠以“缺席”“失语”等评价。

  质疑声中,文学批评失去的是公信力与权威性,它已经成为无关痛痒的附庸品或是为商业目的服务的工具。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绘画处于空前活跃和繁盛的时期,无论是风格、样式还是流派,都具有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大众也对艺术充满关注,收藏热等不断升温,但一般读者却很难了解绘画领域存在的问题,“中国绘画传统是抛弃还是继承”“国画的美学观念如何实现现代转换”“西方美术理论的中国适用性”“尊重艺术规律还是追求市场需求”“艺术家的品格与底线是什么”“艺术品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理清。有鉴于此,《辽宁日报》在“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两次重估之后,再次开启“重估中国当代绘画”之旅。

  报道特点解析

  三次“重估”均具有以下特点:时间跨度长,邀请专家不仅多而且层次高,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鲜明。

  首个开启的“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之旅,始于2009年,结束于2010年6月,历时半年多,“文学批评价值”重估也历时半年多。全国30多位批评家、作家接受了独家专访,他们勇于言说,不屈就文学利益。国内近30位批评家、作家写来文章,从多个角度参与了讨论。这些批评家均是全国知名和活跃的专家、学者和作家。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之旅分三个板块进行,在第一个板块中,《辽宁日报》辨析了中国作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参加讨论者指出的问题包括缺少人文情怀、急功近利、普遍学养不足等。

  这正是作家重返文学现场需要逾越的巨大障碍。在第二个板块中,《辽宁日报》把中国当代文学放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从翻译交流史、中外文学特性与短长等角度进行了比较,给急于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描述了一幅让人迅速冷静的真实图景。

  与此同时,关于文学批评问题的分析,成为重估的重要节点,其中包括对文学评价制度的考量。在第三个板块中,《辽宁日报》辨析了当代文学生长的环境和氛围,认为当代文学成长需要深厚的人文环境,市场化和娱乐化只是启蒙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并从大文化角度描述了当代文化景观和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同时直言,如果失去对文化的坚守,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产生的后果非常可怕。

  《辽宁日报》为“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提出了30个节点问题,涵盖了当代文学创作所面临的问题,其中包括“当代文学是否被低估”“当代文学是否过度商品化”“中国作家是否储备不足,是否普遍不够真诚”“网络文学能不能进入文学史”“理想的中国文学批评什么样”“茅盾文学奖评选该不该暂停”“文学还能不能抚慰我们的心灵”“文学和文化发展是否需要始终贯穿人文精神”等,提出这些问题的出发点就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意识。

  《辽宁日报》用70多块版面先后推出三个大型文化系列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价值”和“重估中国当代美术价值”,以三个“重估”为视角,关注时代精神,关注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强化文化自觉,提升舆论引导力,参与文化建设,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主流媒体的必然选择。

  从2009年12月至今,《辽宁日报》用70多块版面先后推出三个文化大型系列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价值”和“重估中国当代美术价值”,以三个“重估”为视角,关注时代精神,关注文化建设。三个“重估”以其持续时间长、参加人数多、讨论问题节点化而引起国内外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的持续关注。仅“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就有国内外60余位文学批评家以及作家或接受专访,或写来文稿,参加了这次规模浩大的“重估”活动。三次“重估”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凤凰网等全国各大门户网站以及国内部分媒体关注。2010年6月11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函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对“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策划缘起回顾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大众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勃兴的挤压下,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不断迎合市场,且被边缘化的同时,功能更加衰退。一段时间以来,整个社会对文学抱有强烈不满,这种不满,带着一种文化上的焦虑,包含着复杂的内容。其中有文学自身原因,有文学批评体系的紊乱原因,有受众价值观念变化的原因。实际上,对文学的不满,本质上是对当代文化现状不满。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陷入到一种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不解状态。随着全球化、商品经济、数码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学批评在理论建树、价值立场和批评标准等方面,愈发显得匮乏、游移和混乱。“文学批评怎么了?”尽管其创作繁盛,仍然被冠以“缺席”“失语”等评价。

  质疑声中,文学批评失去的是公信力与权威性,它已经成为无关痛痒的附庸品或是为商业目的服务的工具。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绘画处于空前活跃和繁盛的时期,无论是风格、样式还是流派,都具有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大众也对艺术充满关注,收藏热等不断升温,但一般读者却很难了解绘画领域存在的问题,“中国绘画传统是抛弃还是继承”“国画的美学观念如何实现现代转换”“西方美术理论的中国适用性”“尊重艺术规律还是追求市场需求”“艺术家的品格与底线是什么”“艺术品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理清。有鉴于此,《辽宁日报》在“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两次重估之后,再次开启“重估中国当代绘画”之旅。

  报道特点解析

  三次“重估”均具有以下特点:时间跨度长,邀请专家不仅多而且层次高,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鲜明。

  首个开启的“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之旅,始于2009年,结束于2010年6月,历时半年多,“文学批评价值”重估也历时半年多。全国30多位批评家、作家接受了独家专访,他们勇于言说,不屈就文学利益。国内近30位批评家、作家写来文章,从多个角度参与了讨论。这些批评家均是全国知名和活跃的专家、学者和作家。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之旅分三个板块进行,在第一个板块中,《辽宁日报》辨析了中国作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参加讨论者指出的问题包括缺少人文情怀、急功近利、普遍学养不足等。

  这正是作家重返文学现场需要逾越的巨大障碍。在第二个板块中,《辽宁日报》把中国当代文学放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从翻译交流史、中外文学特性与短长等角度进行了比较,给急于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描述了一幅让人迅速冷静的真实图景。

  与此同时,关于文学批评问题的分析,成为重估的重要节点,其中包括对文学评价制度的考量。在第三个板块中,《辽宁日报》辨析了当代文学生长的环境和氛围,认为当代文学成长需要深厚的人文环境,市场化和娱乐化只是启蒙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并从大文化角度描述了当代文化景观和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同时直言,如果失去对文化的坚守,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产生的后果非常可怕。

  《辽宁日报》为“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提出了30个节点问题,涵盖了当代文学创作所面临的问题,其中包括“当代文学是否被低估”“当代文学是否过度商品化”“中国作家是否储备不足,是否普遍不够真诚”“网络文学能不能进入文学史”“理想的中国文学批评什么样”“茅盾文学奖评选该不该暂停”“文学还能不能抚慰我们的心灵”“文学和文化发展是否需要始终贯穿人文精神”等,提出这些问题的出发点就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意识。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