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网购奢侈品遇尴尬:快递与保险公司同时刁难

来源:梅花网  发布日期: 2012年4月19日 13:06 

  时下网上买房买车已不是新鲜事,网购奢侈品也成了不少消费者的热门选择。但不少消费者则抱怨称,价值数万元的名表名包快递公司不愿接单,而未保价的物品连连出现破损延误的情况,丢失数万元的奢侈品仅获赔几百元,频频吃到哑巴亏。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呢?

  对此不少快递公司则表示"很无奈",不少消费者还不习惯进行保价,而出于成本和风险因素考虑,公司也不得不对保价的快件进行最高限价。

  另一方面,与快递物流相关的保险业务目前仍在起步阶段,就广州市场而言,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财产公司有相关业务。

  昨日一位从事3年专业奢侈品代购的淘宝卖家说到,自己做淘宝以来,时不时会碰到买家问他,“我的爱马仕发快递安全吗?”“快递员会不会调包,万一丢了怎么办?”甚至有买家为了安全起见会选择跟他同城当面交易。

  对于快递奢侈品的安全问题,虽然不少快递公司推出保价保障安全,但有卖家则表示,不怕没买家,最怕买家付款了收不到货,但很少有客户会选择保价,因为各家物流都需要缴纳一部分的保价费用,以十万元的包包为例,百分之一的保价费就是1000元,成本不低,所以很少人会保价。

  有电商网站为了确保客户的奢侈品安全,则是邀请用户上门取货,并承担用户来回的路费和住宿费用。此前也有报道称,“住最好的酒店,来回打飞的价格也就在5000元左右,与快递公司的承保费用相比甚至更便宜,用户体验还好。”某奢侈品网站负责人表示。

  这些未保价的奢侈品面临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近期频繁爆出“iPhone变砖头”等快递人员调包、丢件问题,而十多万的商品最终可能只能获赔几百元。

  据了解,为了防止快递公司出现调包、磕碰等问题,保证安全和配送速度,一些奢侈品电商不仅购买了保险,而且在商品入库时就逐一贴上防伪标签。而为了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电子商务企业则是纷纷开始自建物流渠道。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贵重的物品快递公司不愿接单,便宜的物品消费者则不愿保价。一位淘宝卖家表示,一般消费者网购的商品价格都在几百元之内,很少有卖家会对此进行保价,而对于总价较高的一些货品,快递公司则是建议卖家分开邮寄。

  昨日一位快递公司的市场部人士透露,配送保价物品比普通快件需要额外的人力、配送成本。针对一些特别贵重的保价快件,公司会以特别标签区分,而且会通过单独的柜台进行操作。而其他快件即使是一些大客户也和普通快件的运转方式一样。

  而根据业内的普遍规则,保价金额由寄件人声明,快递公司则按照保价率收取保价费,发生物损后快递公司按声明价格进行赔偿,丢失未保价物品一般赔付运费的3~5倍。

  其实,即使消费者愿意交足保价费快递公司也不是“来单照收”。昨日圆通快递一家营业部负责人表示,由于其站点规模不大,一般不接收超过1万元以上快件,“有些皮包手表等奢侈品我们也没有条件鉴定其价值,而接单后一旦出现问题,快递公司承担的风险也过高。”

  据了解,不少快递公司针对贵重物品都推出了保价体系,顺丰速运普通快件价值最高不超过5万元,而保费则是客户声明价值的千分之五,其他的众多快递公司则多在1~3万元左右,保价费则是1%~3%不等。而如果奢侈品网站和消费者的报价超过快递公司的“承受范围”,那么也只能向保险公司投保。

  有业内人士表示,引入第三方保险加入到快递程序中来,或许可以解决快递公司和寄件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然而据了解,目前保险公司在保物流、快递这一块业务仍然是一片空白,就广州市场而言,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财产公司有相关业务,很多外资险企甚至根本不涉足这一块业务。有资深保险业内人士坦言,“快递市场鱼目混杂,面对这么乱的市场,保险公司本身风险也很大,根本不敢承保这一块的业务。”

  人保财险人士表示,此类货运险的保额以货物实际价值为准,可以加成10%以下作为运费等其他额外费用的保障,而保费净费率大约在0.04%左右。以空运某款30万元的名牌包包为例,从北京寄到广州,保额最高能达到33万元,而客户所交保费为120元。

  同时,专家提醒,货运险投保需要明确价值货品,奢侈品的话须有购物发票证明价值,保险公司有时也会评估投保人有没有道德风险。另外,由于保险货物本身的缺陷或自然损耗,以及由于包装不善或属于托运人不遵守货物运输规则所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将不负赔偿责任。这就给网购那些奢侈品的消费者构成了很大的难题。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