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网友热评 那些年我们一起看的期刊

来源:晨网新闻  发布日期: 2012年4月20日 09:01 

  《少年文艺》《读者》《故事会》……提起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勾起许多人愉快的阅读记忆。岁月流逝,那些陪伴我们一起度过青少年时代的读物,现在是否安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味一下那些年,我们一起看的期刊。

  提起《少年文艺》,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它被誉为“作家的摇篮”,是培养文学新人的园地,许多著名作家的处女作都曾在此发表。它于1953年7月在上海创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刊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之一。

  据《少年文艺》执行主编谢倩霓介绍,《少年文艺》以高小及初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刊登反映少年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各类文学作品,不仅体裁丰富,还开辟了“新芽”专栏发表学生自己的习作,在家长中具有广泛影响,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儿童文学刊物之一。

  -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少年文艺》的作品中有刻苦学习、热爱劳动的好学生;有坚持真理、革新创造的小发明家;有破除迷信、团结互助的各类感人故事;还有革命斗争史、科幻童话、民间寓言、古文今译等题材。

  “现在《少年文艺》的作品,更加贴近当下孩子的心灵,是他们成长的忠实记录者和文学描述者。”谢倩霓说。

  《少年文艺》这份滋润几代少年儿童心灵的著名少儿文学刊物,至今已走过59年的辉煌历程。“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依然坚持纯文学的品质,第一时间刊登儿童文学作家们最新创作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谢倩霓说,“尽管现在孩子们接触面广了,《少年文艺》的影响力没有以前那么大,但还是受到许多阅读力比较强的孩子的喜欢。”

  据介绍,原来是月刊的《少年文艺》已改为半月刊,下半月刊主要刊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美文以及对经典儿童文学的品读。

  有 “大漠瑰宝”之美称的《读者》,可谓家喻户晓。自1981年创刊至今,《读者》杂志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世纪80年代,《读者》主要介绍国外的文化精品、价值观念、民俗风情等,给国内读者带来些新鲜的东西,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个启蒙的作用。”《读者》杂志社资深编辑王说。

  《读者》杂志以“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为办刊宗旨,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深刻的人文关怀;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追求高品位、高质量,赢得了海内外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多,《读者》逐渐从文化桥梁的作用,更多地转向关注当前社会现实以及现代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王介绍说。

  《读者》杂志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誉,多次荣获国内多项重要期刊奖项。王表示:“我们会坚持一贯的办刊方针,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更好的精神食粮。”

  曾经有一本小小的刊物陪伴许多人度过难忘的青春岁月,它叫《故事会》。这本创刊于1963年7月的小本杂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曾在1998年的世界综合类期刊发行量中排名第五。

  “故事与语言共生,只要人会讲话,故事就会一直存在。而文化越丰富,好的故事就会越多。”《故事会》社长何承伟说。

  《故事会》面向普通百姓,贴近生活,它以发表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故事为主,同时兼收并蓄各类流传的民间故事和经典的外国故事。在坚持故事文学特点的基础上塑造人物形象,提高艺术美感。

  何承伟说,《故事会》所说的故事,不仅高雅高尚,而且贴近老百姓,始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眼睛向下,情趣向上”。力求口头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使每一篇作品都能读、能讲和能传。

  “新时期,《故事会》的故事更讲究"传"字,让大家借故事记住观点、道理。”何承伟说,现在的《故事会》的故事更加短小精悍、更适合口传,故事人的奋斗目标是让故事成为人们口中的“传点”。

  据何承伟介绍,尽管有数字化影像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故事会》每月依然有400万份的印数,甚至出口到海外,成为许多外国人了解中国风土人情和海外中国人寄托乡情的刊物。

  《上海故事》《故事大王》《童话大王》《乡土》《古今传奇》……还有很多很多的读物陪我们一起成长,而今他们或发展壮大,或已然消失,但不变的是那份阅读的快乐。虽时光荏苒,却历久弥新。时代的发展,并没有把这些美好的东一都带走,它们一直在我们的记忆里,影响着我们。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