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洛阳市市长李柳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来源:新浪  发布日期: 2012年5月3日 09:25 

  洛阳市市长李柳身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政务直通》,分享“国色牡丹醉满城”的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经验与感触。

  30年来,洛阳“以花为媒,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将“牡丹”成功打造成一张城市名片。

  如今,身负“千年帝都”、“丝路起点”、“河洛之根”等盛名,新时期的洛阳又担负起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任。

  30年来,洛阳“以花为媒,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将国色牡丹成功打造成一张城市名片。身负“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河洛之根”等盛名,新时期的洛阳又担负起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任。

  4月28日,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柳身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政务直通》,分享“国色牡丹醉满城”的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经验与感触。

  ●牡丹文化节 是一场群众的盛会

  牡丹是众多国人心目中的“国花”,但最终,洛阳脱颖而出,让牡丹成为洛阳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李柳身认为,这源于洛阳与牡丹自古至今的“不解之缘”。洛阳古有“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也有“洛阳地脉最相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名篇佳句。1983年以来,连续举办了30届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已升格为国家级重要节会,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跻身全国四大节会之列。今年,洛阳被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牡丹花都”,牡丹当之无愧成为洛阳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伴随着牡丹文化节的升格,具有洛阳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丰富、民俗风情浓郁的牡丹文化节庆活动,让洛阳市民引以为豪,让游客慕名而至,让客商投资兴业,让洛阳这个城市美名在外就成了牡丹文化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李柳身认为,牡丹文化节是以牡丹和牡丹文化为载体的节会活动,是群众的节日、百姓的盛会。三十年是一个新的起点,而立之后的牡丹文化节,就是把牡丹文化节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特色和自然风光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明显的著名节会品牌。

  ●牡丹为媒 今年花会洛阳引资超千亿

  “以花为媒,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牡丹成为洛阳的一个媒介,也是一粒经贸的种子。

  前29届牡丹文化节中,洛阳共签订招商引资合作合同项目2371个,累计投资总额4889.4亿元。在今年的第30届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台湾周两岸交流活动、洛阳市投资贸易洽谈会、对外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等多项大型经贸活动相继推出,今年洛阳的“收成”又如何?

  李柳身介绍,本届牡丹文化节的经贸活动有5大“亮点”。参会客商层次提升,国内外500强和行业100强企业比上届增加8家;集中签约项目117个,投资总额1007.3亿元,比去年多出276.4亿元;其中,仅投资额超10亿元以上大型项目就达37个。此外,新增项目中,新兴产业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增多,又有9家500强企业入驻洛阳。

  特别是4月13日,福布斯中国中原经济区“自主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在洛阳举行,《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福布斯中国中部最佳商业城市榜》,洛阳市位列第八。这些成果,“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得多”。

  洛阳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从牡丹花城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进军,李柳身市长给自己定了怎样的目标呢?

  “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洛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首要定位,其内容为: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组团发展、生态宜居。

  洛阳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特色定位和布局,使洛阳能够更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工,加快建设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较强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李柳身回答起来从容不迫。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当天节目中坦言:“我非常赞同把洛阳打造成一个一流的国际文化旅游城市。”

  在他看来,把文化、把旅游放在首位,也能避免一些同质化的竞争,使得洛阳能够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中独树一帜,突出自己的优势。他进一步解释:“在整个中原经济区各个城市的发展当中,每个城市都要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都要找到自己的特点,而且把这个特点做得越特别越好。”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