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微博具有心理学上所谓自我调整功能

来源:《青年记者》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13日 16:07 

 谷歌让人脑退化,网络阅读催生反智文风,互联网让人类“向下笨”,这些说法渐成一方定见。而新近调查的结果是互联网让人聪明,专家在线调查发现,超过3/4的受访者认为未来10年互联网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更有2/3的人称互联网提高了阅读、写作及传达知识的能力,受访者包括科研人士、商业精英、咨询顾问、作家、科技研发者以及网民(皮尤调查机构)。

  微博就是这样一项使人“聪明”的互联网工具。所谓“聪明”就是更知道自己是谁,即古希腊贤哲的“了解你自己”。

  如何了解你自己?不是反省而是通过他人。人脑具有某种社会统计功能,在发表意见时“权衡多寡”,先入为主的舆论便成“优势意见”。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德国传播学家冯-诺依曼)。

  如何打破沉默的螺旋?现在简单了,自己拿不准,就放到微博上测试一下,以此代替以往的“权衡多寡”。某人看完一部大片后觉得很弱智可又不敢说,因为舆论早有溢美之词。等他到网络上一搜才发现持批评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于是才斗胆说出。这个过程现在全由微博代替了。微博不但能测试观感,还能测试情感,测试人格,具有心理学上所谓自我调整功能。

  像所有社会统计一样,测试的前提是你需要一定有价值的样本量,就是你的微博粉丝数目。此前,网络的匿名性被认为更接近他的“本我”,发帖者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不存在“自己的意见”与“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上述沉默的螺旋现象,但网民测试不出自己认知的偏差。现在微博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比偏执型板砖帖子更温和更负责,更具有社会统计学意义。

  微博加V与不加V区别很大。新浪微博推出实名认证,为了保护名人,避免身份混淆、引起公众误解。如果发现某个名人账户是假冒的,还可以向新浪举报。虽然加V者没有什么特权,但却给名人们一个测试自己的机会。据笔者观察,加V与不加V微博的回帖质量差别很大,对加V者的回帖更具有针对性,如果回帖者也加V,则回帖更郑重其事,因为彼此底细你知我知。在微博上很少见在论坛或博客上的谩骂或抢沙发一类无聊之举,回帖质量大幅提高。

  这种测试和社会统计是对等的,普通人也可通过名人微博看出他是怎么一个人。例如某名人100个关注、100000个粉丝,当浏览完他关注过的微博后你会叹一口气:“哦,原来他也跟我一样追星和八卦呀!”或者,某名人积累有十万粉丝却只有30个关注,说明他是个极自我的人,亦或者他是在炒作微博,有枪手替他推人气而已。

  对新生代们而言,微博虽不一定加V,但也有利于形成他们所缺失的社会人格。按社会学有关社会化理论,80后以降,新生代形成人格的社会化是不完整的,即缺乏同龄人群之间的互动,也就没有人生挚友,没有了“发小”,街坊邻里等初级群体也同样缺失。因而,新生代们不知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由此形成人格盲点。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他人即我,我即他人,人格的一部分由他人组成。对旧世代而言,熟人构成他人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出生就衔着鼠标的新生代而言,熟人屈指可数,陌生人对我的评价就上升为重要了,虚拟空间成为结交陌生人、将之转化成熟人的通道。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这三个阶段今天均可在微博上实现。不同的是,“他人”过去是熟人,现在可以是“完美陌生人”。

  韩寒在新浪微博上“咳”一声,引来数千粉丝,这些都说明互联网时代名人还是占据话语山头的制高点。但借助微博,我们的确对名人认知的盲点更少了,正如新生代们对自己认知的盲点减少一样——新生代文人中不会再出现余秋雨了。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