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于5月初组建的全媒体新闻资讯社,仅用两个月时间,在原有节目、栏目提质改扩版的基础上,全新推出四档电视节目,一套广播频率,一张牡丹江新闻网,并同步进行了《牡丹江日报》、《牡丹江晨报》的改版。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打造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优势于一体的全媒体资讯平台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称得上媒体“大手笔”。 组建产业化集团,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区域内跨媒体重组广播、电视、报纸,创下了三个“全国第一”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改革经验和做法受到中央、省市和国内传媒业界、学界关注和肯定,被誉为“牡丹江模式”、“牡丹江现象”。 然而,面对体制、机制的突破,难免有人疑问: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是企业化集团,这会不会导致媒体喉舌功能的弱化?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又如何能保证?对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党委给予了回答。企业或者事业只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事业不等于完全公益性,企业也不等于单纯追求利润。企业化与导向的正误与否并没有因果关系。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组织开展的“谁影响了我们2011最有影响力新闻人物、新闻事件”评选及颁奖直播活动,感动社会,引起观(听)众及读者的强烈反响。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党委在新闻工作者中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广播、电视和平面媒体分别组成多个采访组,近百名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以近距离接触、体验的采访形式,推出了一批生动感人的精品佳作。 《牡丹江日报》、《牡丹江晨报》将目光聚焦到工人、农民、警察、教师以及在社会底层为城市发展默默贡献的一线群众身上,采写出《大山深处的电力架线工》等一大批有分量的报道;新闻广播推出了《走基层·记者一线体验行动》特别报道,通过记者进社区,走厂矿,到田间,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同时,记者还深入基层与他们共同生活、工作,以记者的视角反映他们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党委进一步把走转改活动制度化,规定记者每月下基层次数不少于4次,“走、转、改”相关稿件播发量每月不少于20%。并要求各个媒体与基层单位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在工矿企业、社区街道及各行各业,包括县(市)区建立常态的“走、转、改”联络点或联络员,并规定把采写编发“走、转、改”稿件作为考核新闻采编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 牡丹江新闻集团党委始终把党委班子和员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实落靠。集团党委每年通过制定学习计划、集中安排授课培训等方式,对班子成员在学习上提要求看成效,使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 创先争优,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党委在“壮大本源产业,做强关联产业,开发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的指导下,以自挽强弓箭劲发的魄力与执着,全力开拓着一条以改革促发展的产业升级之路。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