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依靠“眼学”还是科学? 文物鉴定乱象亟须规范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日期: 2012年9月7日 17:15 

  据报道,近日,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被质疑“误砸文物”引发不少争议。尽管北京市文物局通过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经派出的专家鉴定,认定王刚所砸的瓷器皆为赝品。但这样的回应并不能完全取信于众藏家,质疑声仍然不断。

  众说纷纭之下,瓷器的真假让普通大众有些摸不着头脑。文物鉴定都有哪些标准、哪些方法?谁说了算?倒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文物鉴定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也存在着“眼学”和科学两种方法之分。以文物中的瓷器来说,中国鉴定瓷器通常以“标型器”作为鉴定其它器物的参考标准。“标型器”指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其形、纹、色、彩、胎、釉、款、工艺等都有严格限定。

  专家们依靠世代相传的鉴定理论及与大量实物接触经验,通过与传世“标型器”的比对来判断物品的年代、窑口等。科学方法则是依靠科学仪器,进行微量元素检测,通过成分来判断文物的年代、真伪。

  目前,中国文博界还是更偏向传统经验鉴定,技术鉴定只作为辅助手段。“‘眼学’和科学鉴定,就像中西医一样,最明智的做法是让二者结合,优势互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原秘书长刘东瑞说,仪器可以帮我们测出器物中各种元素的准确配比。

  例如,宋代及以前的景德镇的瓷器,用的是非常纯的高岭土,元明之后是两种瓷土的合成,到了现当代,景德镇当地的高岭土用完了,原料都来自外地。因此,测瓷胎的成分,就可知瓷器的新旧。

  然而技术鉴定也需要不断的实战积累,建立数据库。由于中国技术鉴定起步较晚,数据库积累得不多,因此也存在不足。“科学”也有“打眼”的时候。实际上,“眼学”本身也包含着科学,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刘东瑞说,“眼学”也是经验的积累,其中就包含了对科学实验结果的吸收。例如一个实验的结果,就可以被“眼学”吸收,成为它的一部分。

  文物鉴定是收藏的一个关键环节,涉及考古、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学科。据悉,中国目前有各类收藏品鉴定机构数百家,鉴定专家数量更为庞大。然而,众多鉴定机构中,却无法说哪一家是最权威的;也没有权威的鉴定师资格认证机构,所谓的专家,难免良莠不齐、浑水摸鱼。

  同时,文物鉴定市场并没有单独的主管部门,而是涉及工商、文物局、消协等多个部门。“文物鉴定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文物部门又无法对其进行专业监管。他们只需在工商部门注册即可成立鉴定公司。”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说。

  此外,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文物鉴定市场的法律法规。“王刚砸宝之争,之所以只见民议喧嚣,不见法律‘亮剑’,正是因为在民间鉴宝方面,目前缺乏法律规范。”一位文物鉴定人士这样说。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说,目前中国还没有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而类似权威的国家鉴定委员会这种机构又从来不针对民间鉴定。由此,对于民间鉴定来说,也就没有所谓的最权威的机构。

  他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出台相应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社会文物鉴定资质认定”机制,把好“准入”关,并通过法律监督和信用机制对民间文物鉴定行为进行制约。

  此次“砸宝”风波引起的另一个话题是:仿制品到底有无价值?不是文物就一锤子砸碎的做法是否太过轻率?中国自宋代以来,一直就有后代仿前代艺术品的惯例。这是对前人的学习和传承,也是传统文化延续的一种方式。因此,这种行为不能一概定义为造假赚钱。

  而且就高仿瓷器而言,制作起来难度非常大,也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技艺。据悉,现在景德镇的一件一流仿品瓷器价格也要上万元。而《天下收藏》栏目已经砸碎了300多件瓷器,哪怕都只是“高仿”,总价也不是个小数目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李健民认为,瓷器没有真假之分,因为它们都是瓷器。只能说一件瓷器到代不到代,推断是否准确。例如,一件瓷器,有人判断是明清时期的,有人说是民国仿的或者现代仿的。这个的确可以有不同判断。

  “无论这件瓷器是古代文物还是现代艺术品,这一砸都是一种破坏和毁灭,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破坏和否定。”而且如今人们进行收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人喜好。一件藏品,除了本身的文物价值、市场价值,还包含着藏家的情感在其中。

  对于藏品,马未都先生的话不妨一听:“就当一玩物”或者“是你父辈给你的吧,那东西无论多少钱,对你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