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知音》董事长:"人情美人性美"一直是我们追求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 2012年9月10日 16:52 

  在《知音》杂志2012年上半年的“读者反馈”中,通辽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长曾庆新和武汉“提琴爱人”陈惠芳的故事最为感人。采写者发掘出的主人公身上不为外界所知的大爱故事,进一步播撒着人情美和人性美。

  “提琴爱人”陈慧芳的故事,就发生在《知音》杂志社的所在地——湖北武汉。这同样是一个爱岗顾家的亲情故事,但与曾庆新不同的是,陈慧芳的岗位是自设的——为了给身患“双股骨头坏死”的丈夫袁春生治病筹款,53岁的她已在武汉广场一侧的地下通道里拉琴卖艺10年。

  2012年2月10日,武汉当地的《楚天金报》报道了“提琴爱人”陈慧芳的故事,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亲笔作出批示:“恩爱、慈爱、大爱,‘提琴爱人’夫妇的事迹令人感泣。爱情、亲情、友情,是人间最宝贵的财富。‘提琴爱人’夫妇的精神和追求应该在我们湖北得到彰显和弘扬。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也作了批示,要求宣传好这样的典型。《知音》杂志社的签约作者王斌武、胡敏夫妇在看到《楚天金报》的相关报道后,开始介入这一爱心稿件的采写。

  “提琴爱人”报道见报的第二天,王斌武和胡敏便驱车来到袁春生住院治疗的武汉普爱医院,采访当事人。在他们看来,“提琴爱人”陈慧芳的故事,是弘扬“人性美、人情美”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好题材,也是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好典型。

  “我们当天一早就到了病房,看到陈慧芳陪在袁春生身旁精心护理。”王斌武回忆道,在说明来意和身份后,他们对袁春生、陈慧芳夫妻进行了近4个小时的深入采访。午休后,王斌武和胡敏又陪同陈慧芳来到她拉琴卖艺的现场,观察、了解她卖艺救夫的情况。

  “在繁华的武汉广场一侧,地下通道里长年会有一个中年女子站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拉琴卖艺。53岁的陈惠芳用满是老茧的手,将已泛白的小提琴架上颈前,右手一个长弓拉出,一首《梁祝》从琴弦缓缓响起,弓起弓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泣如诉,哀婉动人。”

  “不时有路人,向她脚下写有‘为夫治病’的琴盒,放上钞票。数公里外的武汉市普爱医院,患有‘双股骨头坏死’的丈夫袁春生正躺在病床上,等待着‘提琴爱人’筹集治疗费用做换骨手术……”

  这是《知音》刊发的关于“提琴爱人”陈慧芳爱心稿件的开篇。细致的场景刻画将读者带入到“提琴爱人”卖艺的现场,而接下去的一段则提挈了全文的概要——“他们12岁时是‘同桌的你’,18岁就情定一生;

  他们是‘知心爱人’,6年爱情长跑之后冲破世俗阻碍喜结连理;他们是‘患难夫妻’,妻子陈惠芳10余年来一个人撑起了家,对丈夫不离不弃!”“在《知音》刊登之前,武汉本地媒体已有对‘提琴爱人’的报道,在社会各界已有一定反响。”胡敏说,“但这些报道风格较硬,而《知音》的稿件从家庭、从细处下笔,把这对夫妻的故事推向高潮。”

  例如,稿件提到袁春生在今年1月底病重住院期间,医生说要进行换骨手术。手术前,袁春生提出要捐赠遗体,还鼓励妻子和他一同签字。这一提议遭到了女儿的反对。

  但袁春生说:“我一辈子活得很平庸,一心想为社会作点贡献。如果我的骨头能对双股骨坏死的病案研究提供样本,也算是我这个身体不健全的人为社会作了一点贡献。”袁春生的这份“大爱”最终触动了妻女的心,陈慧芳也签字共同捐赠遗体,两人相约:“今生我们是夫妻,来世我们还要在一起。”

  这些细节的还原,离不开胡敏和王斌武之前的细致采访——王斌武光采访本摘记的内容就有5页之多,全部采访录音整理出来的文稿上万字。更绝妙的是稿件标题的提炼——“提琴爱人,弯弓沉沉担日月”——连当事人都感叹:“寥寥数字,饱含了他们几十年的深情。”

  更有读者打听,取这个标题的人,是不是音乐爱好者,或者是一位富有激情的诗人?因为这标题实在太贴切太传神。殊不知,这是知音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雷一大花费数日苦思冥想的结晶。

  “像‘提琴爱人’这样发生在我们身边、具有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故事,我们就要把它转化成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可读性的爱心稿件,让广大读者在读完稿件后能够充实人生、完善人生。”雷一大说。

  2012年第4期《知音》的头条稿件,讲述的是一位担任地方铁路检察院检察长的父亲爱岗顾家的故事。侦办疑难案件、成为单位的业务带头人是一位检察长的应尽之责。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沈阳铁路运输分院通辽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长曾庆新在工作上身先士卒、能打硬仗。

  为他赢得了“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的荣誉称号,在业内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他的事迹也在2011年11月13日被《检察日报》登载。除了在事业上取得的突出业绩,《检察日报》的报道还提到了曾庆新照顾身患脊髓空洞积水症的妻子和自幼脑瘫的大儿子曾光的故事,并提到了小儿子曾亮学业优异的情况。

  在《检察日报》刊登曾庆新事迹前夕,《知音》杂志社编辑胡平也得到了这一稿件线索。“沈阳铁路检察院的作者也把稿件寄给了我们,我们和《检察日报》的定位有所不同,因此,决定通过补充采访,发掘曾庆新检察长和家庭成员之间人情美、人性美的内容。”胡平说。

  根据原稿中提及的曾庆新温情照顾患病的妻子和脑瘫的大儿子曾光的内容,胡平发掘出另一条家庭情感线索——曾庆新对小儿子曾亮的教导和培养使得后者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突出,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远赴美国学习深造。

  “如果只从曾庆新检察长的工作业绩和照顾曾光的角度去做这篇稿件,题材和手法都不算太新颖,人物的触点太直接,不能很好地反映曾庆新和家人之间的情感。”胡平回忆说,他决定从曾亮的见闻和感受出发,以见证者自述的方式,还原曾庆新照顾家人的人物情感。

  在随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与远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留学的曾光交流,成了胡平的一项工作备忘。他细致地向曾亮了解其学习生活经历,充实到自述文章中去,还原一个儿子眼中爱岗顾家的父亲形象。

  “我的父亲确实非常伟大,为我们这个多难的家庭付出了很多艰辛,同时也为他热衷的检察工作付出了很多汗水。”曾亮在给胡平的回信中写道。他知道,父亲30多年婉拒一切应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照料患病的妻儿。

  甚至,父亲已经和哥哥形成了高度默契——只要父亲起床时间到了,哥哥就会使劲儿拽他的被子;下班时间到了,哥哥就在门口执著地等,直到父亲开门。

  小时候,曾亮一度认为自己是一个得不到父爱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个脑瘫的哥哥。但在初中毕业那年,父亲专门利用休假的机会带曾亮外出,第一次和他谈心:“爸爸妈妈生下你,想让你将来照顾哥哥,但我们不能因此圈住你,拴住你,你有你的翅膀,要学会勇敢起飞!”

  在回忆检察长父亲的“欢欣苦海”时,曾亮或许并没有想到这篇稿件可能带来的社会反响。事实上,稿件发表后,当期《知音》杂志在沈阳和通辽两地很快销售一空。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沈阳铁路运输分院政治部专门向《知音》编辑部发函表示感谢,该稿件的作者和编辑也接到了全国数百位读者的来电和邮件。

  深圳读者彭女士在来电中表达了对曾庆新父子的敬佩:“真是父慈子孝。文章所传达的父子深情朴素、凝重,让人看了为之落泪。”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