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网媒不能持续提供高水准内容的原因分析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12年11月30日 09:34 

  近年来,新媒体不断抢夺传统媒体的流量和眼球,团购、点评、视频网站等服务也正在分别替代分类广告、美食杂志、电视台等传统形态的信息提供商,但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普遍存在质量低下的问题。多看副总裁胡晓东说过一件事:

  有位IT媒体老大一手拿着自己的文章,一手拿着新媒体的文章,愤愤然说道:“比文章的深度、广度算欺负他们,你就看看这文笔、这错别字,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大家看他不看我。”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科技博客等新媒体门槛低,因此批量涌现,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将精力主要放在渠道和运营上是很自然的选择。

  例如,一些新媒体有了固定的读者群和影响力之后,及时维持现有的内容质量,也不会导致用户明显的流失,企业也就懒得加强编辑力量。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不断的补充新人代替流失的老人,导致内容质量整体底下,人工选择的痕迹也就越来越少了。一个容易想到的解释是,读者不必为互联网信息付费,因此无法用高薪吸引好的作者和编辑。

  但一部分新媒体有丰富的融资,却依旧发布差劲的报道。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科技博客等新媒体门槛低,因此批量涌现,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在渠道和内容都不强的情况下,将精力主要放在渠道推广和运营上是很自然的选择——没有人看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非媒体的网络服务,比起内容质量,更注重使用率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当新媒体已经有了固定的读者群和影响力之后,或者资讯产品有了较多的用户之后,按理它们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援内容生产,但这种情况下,即使维持现有的内容质量,也不会导致显著的用户流失,使得企业缺乏加强编辑力量的动力。因此,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在拼命压缩内容成本的同时,期待压榨出更优质的内容,这是自相矛盾的。

  其次,网络媒体和非媒体网络服务的编辑工作有差异,但在压榨编辑剩余价值这点上二者殊途同归。媒体编辑需要更多对内容负责,非媒体编辑则更像一道工序。这导致媒体通常通过安排更多编辑外工作,如策划项目,带团队,采编合一等,提升其归属感,但通常不会同步带来待遇提升;

  而非媒体将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缩减,多安排只要刻苦加班就能做的工作,将编辑变成生产流水线上的普工。这些公司一般都依靠不停招新人来补充老人的流失。虽然媒体和非媒体,不同媒体之间对编辑要求都不同,但看看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同层级的人才都有众多可选,所以不影响运营。但这导致内容质量整体低下,人工选择的痕迹越来越少。

  举个例子,有自称是某家团购网站前员工的人发帖控诉该网站对待职工不人道,工序简单,员工没有发展空间。抛开帖子里拖欠保险公积金这类的指控不说,我们看这么一段:真心希望刚毕业或是即将毕业的学妹学弟们擦亮你们的眼睛,找工作钱其实不是问题,多与少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能有所收货,或是技能 或是人际,总有值得那你感谢的地方。

  但是我在XX, 每天都是重复的加水印 ,拖模板 拖模板 ,加水印,技能上PS 初级就够了。而人际上,全是刚毕业的同龄人,大家到时有一种大学的感觉,领导就和班主任一样惹人讨厌,真心感觉和上学没什么两样,人际上一点都没有收获,技能上更是扯淡。刚毕业,不能给自己耽误了,他们的工作,我60岁邻居大爷躺在家里也能做。

  我初二的表弟也能做。好歹是高等学府,受过高等教育的, 别给自己毁了 ,我们现在就特别后悔,耽误一年时间。但不管员工感受如何,目前在网站上显示的项目在外人看来似乎一切如常,网站运营也没有明显影响(虽然不排除影响于一夜之间爆发的可能)。可能只有员工自己知道内容可以做的更好,但这不管对网站管理者还是对读者或消费者而言都“无关紧要”。

  可以的话,行业也欢迎机器替代人工,但目前这样最省成本,我认为网媒内容质量普遍偏低的现状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太会改变。最后,正如另一篇文章所指出的观点一样,媒体可以通过广告软性植入,模糊广告与内容的界限,但这样产出的内容将使网络媒体和点评类具有一部分媒体特性的网站向着公关工具的方向过渡,使“网媒缺乏公信力”的观点得到更多证据的支持。

  媒体人方可成举了传统媒体上的一个例子:

  比如说有一本杂志,有一个朋友在那儿工作,写了关于中国非常富有的一个人的一篇文章。看了之后觉得挺恶心,很肉麻的在吹捧他。问他为什么写这种吹捧的文章?他说他也没办法,这是公关公司要求的:公司说这个大公司要给这个媒体一笔钱,然后要写一篇对他们CEO的报道,甚至这个文章的内容有四分之三都是公关公司提供的,就是说真正他写的就是有四分之一的内容。

  这种事情,其实在这个圈内会非常常见到。这种现象,在仍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媒体中,已经开始抬头。如果以后是带有这样气质的媒介接管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其后果恐怕会非常严重。

  因此不敢苟同“细腻、有针对性的植入”这种发展方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