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新浪微博与腾讯微信实属同根生 基因相异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12年12月7日 09:05 

  不难发现,腾讯微信的崛起无疑正在给新浪微博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对新浪微博而言最核心的危机在于微信对用户移动活动的影响力超越了自己。虽然微信用户量只有新浪微博的一半不到,但对同时使用这两个运用的交叉用户而言,在线下可能除了在阅读内容之外。

  其主要包括关系互动、联络沟通、基于LBS的各类活动等更多地将发生在微信上面。这恰恰是未来移动网中最具价值的用户时间和用户价值所系。用户在移动端的内容浏览只占其整体阅读浏览量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相当部分浏览来自户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页面网载体;

  同时,在视频内容方面同样有上述特征,也就是说用户使用那些内容运用的时间和场合都不具备24小时的普遍性和一致性,他们不需要也不能够随时随地去消费内容。用户无法放下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许多事务去自由地阅读浏览、观赏节目,但他们必须随时随地地沟通联络和作出基于位置的决策,目前在这两方面能够提供更合适功能的恰恰是微信而不是微博。

  而微信的定位没有刻意强化转发、评论等内容分享行为,而是延续腾讯的两个传统优势领域:熟人关系和即时沟通。新浪微博同样在强化熟人关系和即时沟通,但用户的主要行为仍然发生于内容分享和陌生关注,新浪微博帮助用户去发现新的内容价值和关系价值,同时并未成功地发展出即时性的特色。

  新浪推出了自己的私信,但充其量只不过做了一个站内短信的翻版,用户根本不习惯用这一方式与熟人沟通。如果说微信是QQ的移动版那肯定没有人同意,但微信和QQ的区别究竟在哪儿呢?也许可以说微信是一款IM、微博和LBS运用的融合运用,但这样的说法忽略了微信最大的创新所在。微信是通过对通讯录等用户存量社会关系的整合拓展而成就了自己。

  现在可以给微信加一个标签:微信就是一款“基于LBS的社会化IM”。这样我们就会认识到,新浪走向微博,腾讯推出微信,都只不过是在两大巨头各自的运用生命和定位市场的延伸,微博是关系型内容,微信是关系型IM。席卷全球的社交网络大潮正在改变所有的产业、市场和运用领域,将关系机制引入一个成熟产品的过程表面看是自发的。

  但根本而言一切都由在表象背后的必然趋势所引导和决定着。新浪多年的内容基因与腾讯多年的IM基因,决定他们各自走上了微博与微信之路。现在形势发生着巨变,在页面网、移动网、物联网和企联网“四网融合”的全息网时代,内容运用与IM运用的发展前景、路径各有何利弊、优弱?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般的答案是,内容的全息化,与IM的全息化,两者之间作为人类对其存在核心需求的两大不同运用的重要变革事件,其重要性是完全等同的。但是,就微博的全息化和微信的全息化这两大进程而言,其路径演变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由当前全球全息化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以及微博和微信所代表的不同运用背景、企业文化、开放平台和主流用户差异所决定的。

  其次,微博的全息化和微信的全息化都必须顺应“四网融合”的大势所趋,而后者在目前的具体演变特征却是不平衡的:页面网和移动网的全息化正在深入发展,而物联网和企联网的全息化进程还处于起始期和萌芽期,移动化是现阶段趋势的主流,谁更具备用好用户主流线下行为机会的基因,谁将优先得到发展。而微信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其对QQ关系与线下手机通讯录熟人关系的成功整合。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全球移动化的全息发展阶段,腾讯具备更加优先级的移动化用户基因。通俗讲,沟通是比阅读内容更硬的需求,忙忙碌碌的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的线下,如有偷闲时间可用,那么他可以选择阅读,但如果这时候他接到一个来电、短信,最起码他会停止阅读去查看来信。虽然阅读和沟通都获得内容和信息。

  但微信在双向性、内容信息外延方面,可能在移动网阶段比微博更有优势。也许新浪微博可以找到追赶微信的移动话步伐的一条出路,那就是尽快找到一条将微博关系与用户手机通讯录关系打通和转换的便捷通道,虽然这并不能改变IM在移动化的全息阶段的天然纭纭基因优势,但至少可以扩大微博的关系规模;

  此外,其同时还能增加其熟人关系的属性,而且尤其重要的是,这符合全息的趋势:——全息革命的本质,就是通过无处不在的联系,重构全人类的关系。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