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近日,“花样云南首届中国国际小微电影节”组委会的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在为电影节忙碌着。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秦川抽空向记者解释道:“这是一个创新型的电影节。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如今电影节已不是一个纯粹的单元。它涉足很多行业,形成的产业体系太庞大了。” 一个愿望的巨大生命力 “我们当初只有一个小小的、单纯的愿望,就是把创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微电影来宣传云南。” 秦川说。经过半年多的准备, 11月正式启幕的“花样云南首届中国国际小微电影节”将持续到明年年底,可能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电影节。为此,组委会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需要如此长的时间,是因为参赛者需要按照组委会设定的题材拍摄作品。 其他的电影节,参赛作品一般都是现成的。这种颠覆传统的做法让人吃惊。一个月后,电影节的触角不断延伸,表现出不可估量的生命力。据秦川介绍,有汽车制造商找到组委会,希望能为这次电影节冠名。“还有教育行业。我们计划和艺术类院校合作,开设微电影学校。经过这次拍摄和比赛,我们将拥有专业的师资和大量的好片子。” 和电影距离最近的娱乐行业也受到波及。“小微影帝”、“小微影后”吸引了众多怀揣明星梦的人来报名。由于报名人数已达300余人,组委会决定办一场选秀。电影节本身的影响力也正在扩大。截至目前,电影节已经吸引了150多名创作人员,30余个创作团队以及50多家影视公司。 民族元素开启追梦之旅 这是一次云南微电影追寻民族梦的旅程。云南省影视产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李文明表示,微电影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已经成为共识。他估算了一下,今年年底云南的微电影产量将会达到100余部,比去年翻了大约十倍,增速非常快。然而,现在这个行业还处在一个无序的自我发展阶段,大家都还不知道要如何挖出第一桶金。 “相对传统电影而言,微电影受到时间和资金限制更多,要表达一个主题,还具有艺术性,难度更大,要求更专业。但是目前恰恰相反,大量业余的反而来搞微电影,专业的反而在观望。”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人的人。“花样云南中国国际小微电影节”扮演了这个勇敢者的角色。 他们决定以云南特有的民族元素来开启这趟探索之旅。为了把这个电影节从里到外锻造出“民族味”,组委会可谓下足了功夫。首先是让创作者做“命题作文”——表现民族元素。参赛作品对民族元素的诠释水平将直接决定其比赛成绩。其次是用民族元素来包装演员。“我们要把演员打造成民族味浓厚的微电影明星,让别人看到就眼睛发亮。” 拍摄地点也是选在云南很多有民族风情的地方。据了解,参赛的创作者去到一些景区拍摄产生的门票费用,组委会能给予一定的补贴。 商业与艺术并行 微电影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其产品必然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一部微电影的优劣,消费者才是最权威的判断者。秦川说,编剧守着书案搞创作,和市场有一定的距离,写不出好本子。此外,资金也遏制着发展的咽喉。微电影还没有行业标准。现在网络上的很多制作水平不高的微电影成本也就2000元左右。这造成了投资者的误解,以为微电影成本小。 而实际上,真正的好片子需要专业的编剧、导演、演员、摄像等,成本是非常高的。投资者的误解给电影节的引资造成了困难。一些企业听说需要数万元才能投资一部微电影之后,望而却步了。经过反复探讨摸索,秦川和他的团队认为解决这些困难,微电影需要在市场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点。为了找到这个点,秦川组织编剧反复开会,反复修改剧本。 为了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欲望,电影节的盈利分成模式调整为“投资者占大头,主办单位占小头”。秦川说:“最初的启动资金是我们出的,宣传费都自掏腰包。现在情况好多了,合作单位主动找上门了。”一切都是为了让艺术与商业并行。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他计划借市场的手来包装演员。选秀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演员不仅能获得表演机会,更可能拿到企业的形象代言。 此外,优秀的参赛作品将会被推荐参加国际比赛,并在全国第一个微电影院——花样云南电影院上映,产生票房。秦川认为以商业化手段来运作电影节,将会对云南的文案策划、编剧、娱乐等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推动这些行业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更多最新新闻消息报道,敬请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