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新闻在国家间大量流动的今天,使用外来图像和文字非常自然,而且会长期存在,大量长期地对这些国际信号进行二度创作,是电视国际报道的必然,提高二度创作的质量,也是大势所趋。 由于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电视播放的国际新闻报道画面大量来自海外新闻机构,如美联电视、BBC、CNN等。相当一部分文稿也是根据海外新闻机构提供的外文稿件编译而成。因此,中国观众所看到的电视国际新闻报道基本是由电视编辑根据国际信号二度创作的文字和画面组成的作品。在二度创作这个任务背后,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议程设置上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今天的国际传播系统当中,对于什么样的新闻是重要的,什么样的新闻是次要的,海外新闻机构有自己的议程设置。这些设定是以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判断的,而在电视国际信号中,这些设定既会表现为冗长的文字,也会表现为丰富的画面。在新闻报道中要注意不能简单跟随。 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将其作为一条新闻来播放,题目为“英国威廉王子今日举行婚礼”,时长29秒,而且播出位置列在问题奶粉宣判、美国飓风成灾、利比亚战乱等新闻的后面,在30分钟节目中,29分08秒处才播出。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对英国王子大婚的议程设定显然与欧美各国有明显区别,是基于本国的社会环境重新定义该新闻的重要程度而安排的(相关报道,请关注广告买卖网)。 对国际新闻的背景仔细交代 任何一条新闻都有背景,在自己熟知的领域或社会环境中,很多因素是约定俗成的,并不需要对当地观众做更多交代。但是国际新闻,尤其是以画面为核心的电视国际新闻则不然,背景交代是此类新闻二度创作的必要环节。 笔者亲眼见到过的一次国际新闻发稿失误就是因为对新闻背景交代不清而造成的。那是在2001年9月24日,在欧元诞生前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全国各地方台传送的“今日世界”中的一条新闻,新闻题目是: 而从我国播出的这条新闻来看,不论画面还是文字,都读不到这个活动的本质是宣传,而且电视的播放是一过性的,观众几乎不可能在观看中停下来琢磨,含义不清的语言很容易造成误解。编辑在二度创作时,一定要说明这是欧元的宣传活动,并非欧元此刻在欧洲流通的既成事实。这一点对于中国观众是不可或缺的解读。 加强对画面信息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实际上,因为国内播出的画面大多是从海外新闻机构获得的,他们对于自己提供的画面大多相当讲究,几乎每个镜头都含有一定观点,一定要仔细地考量。举一个例子说,一个儿童哭泣的画面本身不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是坐在某国的国旗下哭泣则具有强烈的暗示功能。对于这样的画面应用或删节都表达了记者清晰的价值取向,在使用中必须警惕。再举例说,美国媒体对他们的领袖非常尊重,例如奥巴马的图像,罕见有从上向下拍摄的角度,大多是从下向上的仰角。这其中的心理暗示很强,当我们也不断地在自己的新闻中这样“描述”奥巴马就不妥当。 随着中国媒体境外采访能力的加强,这样的报道已经越来越多,这在未来描述任何相关新闻时,我们都可以调用相关画面,可以找到需要的角度,表述自己需要表达的意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