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传统媒体生死局:这是一场马拉松

来源:梅花网  发布日期: 2013年4月7日 10:15 

  目前,传统杂志的新媒体都是靠纸质媒体的收入来补贴方以为继。新媒体的盈利有两种盈利模式,一种是在线订阅,向用户收费。一种是内容免费,靠移动广告等业务进行增值。更多最新新闻消息报道,敬请关注广告买卖网。

  传统媒体的广告营收下滑已然成为趋势。全美最大影响力的报纸《纽约时报》营收已经连续6年下滑。2011年3月底,《纽约时报》开始向读者收取收费,读者在阅读在线文章时需要付费。今年,《纽约时报》从订阅业务收入将首次超过广告收入。

  《纽约时报》订阅业务的增长让人看到"付费壁垒"的力量。需要强调的是,《纽约时报》订阅业务的成功是建立在美国有严格法律保护网络版权的基础上,因为有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美国网民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版权意识和付费习惯。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有约三分之二的成年网民曾为网络视频、新闻、软件等网络内容支付费用。

  在中国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各大网站随意转载纸媒信息,纸媒在网络上的影响需要通过网站的转载、微博等社交媒体得以扩散。于是,电子杂志有两个策略可以选择,一是内容收费,走在线订阅,内容也可以包括广告;另一种则是内容完全免费,靠植入广告来获得营收。

  刘春认为,从电子杂志的低成本运作规律来看,由于杂志的编辑成本几乎是零,且边际成本不断递减,在国内,可以做内容付费,但是注定在付费的环节挣不到太多的钱,指望通过下载收入来养活团队并不现实,还是要靠广告。他认为,并不意味向用户收费就必须免除广告,广告可以恰当的方式植入,不会引起用户的反感。

  "广告以前是传统平面媒体的重要收入来源,到新媒体之后也还是最重要的一个收入来源。"媒体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把自己的定位做出来,锁定背后那一部分有价值的人群,然后你的电子杂志也才会有一个定位在那里。广告方案可以灵活,广告主可以同时投,也可以单独投电子杂志或纸杂志。"

  阳淼认为,免费内容的杂志可以有几种营收途径,一是可以投放移动广告,另一个途径是通过线下活动。

  在阳淼看来,线下活动有有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层可以选择门票收费,第二层,线下活动的参与者可能是杂志的潜在客户,并对杂志投放广告具有决策权或者建议权。第三,如果仅仅是杂志的读者而言,通过线下活动可以增强进而影响杂志的发行。

  站在内容和技术的十字路口

  "传统媒体去做新媒体不可能是完全一下子上来就跟过去一刀两断,要对既有的成绩或者是果实不要有太大的削弱,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去讨好新涌现出来的使用新媒体阅读的读者。还要想怎么能从用户那儿合理地收到钱。"刘春说。

  当人们在各种场合谈论传统媒体的衰落和解体,以种种浪漫和理想化的言辞描述新媒体带来的革命,言出必谈转型新媒体时,在新媒体求索的道路上前进的人们却没有那么曼妙轻盈,他们时常兴奋,时常痛苦,知道目标在哪,却需要承受着某种程度的人格分裂。

  "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产品经理,很容易精神分裂,整天想着我现在要新媒体做成一个什么样子,比如说我想做成什么样子,同时还要整天在想读者想要什么,用户想要什么。你每天都在这两个角度中间权衡,在纠结。"刘春说。

  《南都周刊》对新媒体编辑的要求是,"存理想,辨是非,擅弄文字,勤于混网,技术通达。"

  刘春说,新媒体需要一种人,这种人既了解传统媒体,又了解互联网才行。"中间有大量的转移性质的东西,传统媒体做新媒体,不是给你一张白纸让你画,而是已经画好了一种让你改成另外的样子,或者看看什么东西好再往上面添点,什么不好再减点什么。"但他同时强调,如果找两种人,一个人懂互联网,一个人懂传统媒体,两人在一起商量,这肯定也没戏。

  "乔布斯经常说站在人文和技术的十字路口,我们不敢去攀比那句话,但是确实需要传统媒体想要站在内容和技术的十字路口才行。"刘春说。大多数纸媒的电子杂志都是采取技术外包的形式。《第一财经周刊》也是采取外包的形式,但现在已经逐步收回来。刘春认为,技术外包最大的缺点是可靠性太差,一个是时间的可靠性,一个是质量的可靠性。沟通成本比较高,对它的约束力相对来说又比较差。"如果说我们自己做的话,我定个时间表,可以保证这个事情根据时间表做出来。外包公司的话,完全是不靠谱的。做出来的东西跟想法完全不一样,或者什么地方有Bug,沟通成本很高。"

  就移动App而言,比如游戏App,对技术开发的要求比较高。但媒体App拼的不是技术,而是传播。但手机、平板这种介质决定了要在内容呈现上多下功夫。

  比如《时尚》杂志采取BMP技术,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即可有好的视听效果,又有趣味互动体验。

  杨亮把这些归于"表达"。他认为,不同的内容产品形态,只有匹配了合适的"表达"方式,才符合其"调性"和用户需要。

  "FT 中文网的 App,重在更新机制,表达简洁有报纸风格;彭博商业周刊的 App,现代跨界,试图兼顾体验、设计感与快速发布;GQ中国 App 充满设计风尚,交互有巧思。他们各得其所,是当下 App 制作的几个代表作。它使人们看到了对变革的应对:既传承了"血统",又站在数字产品视角,重新打包了原有的内容。"杨亮如此评价。

  这是一场马拉松

  阳淼认为,新媒体要成气候,需要90后成长起来,可能还需要十年。

  刘春则把新媒体的较量比作一场马拉松。"新媒体这件事大家都在做,但是这件事情真正是有定论或者是要看出个数,我觉得还得几年时间。"

  杨亮这样建议新媒体的运营:"尽快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重新定位产品方向,积累"有价值"的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

  "比如迷宫需要走十公里才能走出去,然后大家一起往外走。不能说有的人走了一公里走的比较顺就说领先了,有的人在这1公里一直兜圈子,后面肯定没希望了,就是说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现在根据没有定型,未来存在的方向和路线都还有各种各样的可能,玩法、打法都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思路出来。"刘春这样比喻。

  也许英雄所见略同的缘故,刘春也正谋划着一个数字媒体数据库的平台设想。他认为。有了这个平台不管数字平台怎么变,都可以把数据输送到新平台上去。他还谋划着建立自有购买渠道,通过一个跟用户账号关联的数据系统做用户服务。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