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最后一天,美国老牌周刊类杂志《新闻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并以黑白封面的形式向读者告别,2013年起该刊全面转向数字版。2012年12月8日,《德国金融时报》正式宣告停刊。更多最新新闻消息报道,敬请关注广告买卖网。 专家表示,数字出版就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在出版各个环节的应用,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不是对出版社的末日审判,而是提供新的机遇 西方知名纸质媒体纷纷告别历史舞台,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纸媒的寒冬”已经悄然而至。与此同时,据多家媒体报道,2012年《纽约时报》的订阅收入将首次超过广告收入,成为该报第一大营收来源。这一信息似乎为纸媒的转型带来一缕春风。 1月5日至6日,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上,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表示:“数字出版就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在出版各个环节的应用,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不是对出版社的末日审判,而是提供新的机遇,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驾驭新技术的能力。” 数字化是趋势也是挑战 论坛上,《证券日报》记者就纸媒的数字化问题对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做了专访,他表示:“国内纸质媒体受到政府保护,目前虽然也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但不至于消亡。美国电子阅读发展很好,报刊受到冲击很大,原因是对纸媒的广告收入影响很大。中国的情况是相反的,图书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很多民营书店都倒闭了。” 根据陈少峰的研究,国内报刊受冲击的情况是,信息化程度高的城市冲击比较厉害,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估计信息化程度高的国家纸媒受冲击会更大。就广告收入而言,现在很多机构做广告时已经把重点放在网络广告上,而减少了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广告投入。 “数字出版是一种趋势,也是一个挑战。相对而言,新媒体的人士从事数字出版产业更有优势,因此,传统做出版业的、做纸质媒体的人要先转变自己的身份,要用新媒体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拯救传统出版业并实现转型。”陈少峰指出。他认为纸质媒体要转型需要满足六个条件,第一,要有海量的内容;第二,内容要专业化;第三,内容必须是前沿的;第四,针对不同消费者有不同细分,比如说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第五,有配套的支付手段;第六,要有自己独特竞争力。 内容仍是关键 在数字出版与未来阅读分论坛上,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杨文轩认为:“面对中国现有市场环境来说,中国传统出版没有解决的问题,数字出版也无法解决,一个是内容是稀缺,尤其是优质内容的稀缺;第二是阅读力的问题,这个是对数字出版最大的一个障碍。”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也表示:“说到中国出版和国外出版到底差距在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还是在于内容创新不足,原创出版不强。数字出版也是出版,还是要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上,没有内容数字出版就不能成立。” “此外,我们还要构建服务体系,完成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的转变。”李学谦表示,现在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让人们不得不忍受信息污染的烦恼,比如网络窗口会弹出一个信息让用户被动去看。实际上这是一种信息的污染,用技术让用户强制接受垃圾信息、垃圾广告。 “面临大量的供给,出版社仅仅把书生产出来交给书店是不够的,我们要有信息管辖的意识,为读者量身打造出版物。”李学谦举例说,《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上个世纪90年代刚刚问世的时候就收费运行了,包括实时股票的服务,还扩展到了各个专家的制定的服务,它的发行量就超过了纸质媒体。去年《纽约时报》发行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广告收入,这个网络版之所以大量发行,是因为它在提供内容的同时,造成了受众对媒体深度的依赖。 “因此,我们要要深入思考自身服务体系建设,这关系到市场空间的深度开辟。通过构建服务体系来实现传统出版机构对市场的开拓,我认为对于出版社来说现在是时候了。”李学谦表示。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