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基金发行扎堆、募集难度加大的现实压力下,基金公司的广告营销频频“剑走偏锋”。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一些基金公司通过手机宣传短期业绩,甚至有基金公司借助名人微博推动新基金首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自媒体时代,如何约束基金公司的营销宣传,防止各种各样的“擦边球”,显得尤为必要。 基金“攀龙附凤” 北京一位投资者日前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她经常收到一家基金公司发来的业绩宣传短信,而且和A股的实际走势“高度合拍”,比如某一时段地产股涨得多,短信中就宣称该公司某只重仓地产股的基金1个月以来业绩在同类基金排名靠前;近期银行、地产等大盘股涨得厉害,短信中又满是旗下某蓝筹风格基金短期业绩排名领先。 “业绩好的时候基金公司短信满天飞,基金业绩不好了,啥话都没了。”上述这位持有人称,一些基金公司通过手机短信宣传短期业绩时,明显存在“过滤”行为短期业绩好的一个劲地吆喝,业绩差的闭口不谈。 不仅如此,某基金公司在发行新基金时,还与一位在财经界知名人士联系,原因是这位财经名人的微博“粉丝”众多,基金公司希望在其微博上发布新基金营销广告。业内人士还透露,部分基金公司的营销思路与此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在新基金发行期间,凡人气旺的微博转发新基金的营销广告,转发一条,基金公司就付给一定的费用。 自媒体时代 基金营销亟待规范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基金、基金管理人单一指标排名的时间应不少于3个月。显然,基金公司宣传低于3个月的短期业绩是违规行为。但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比在公开媒体上进行宣传更为隐秘。有业内人士就此表示,除非持有人揭发,否则基金公司通过手机短信的违规宣传很难被发现,何况很多持有人根本不了解禁止基金短期业绩宣传的规定。 针对基金公司微博营销“攀龙附凤”的问题,一位微博人气很旺的财经界名人表示:“微博是我自己辛勤耕耘起来的,在这上面给新基金营销做广告,而新基金又没有过往业绩做参考,万一误导了"粉丝",不仅对我个人的形象不利,没准人家还会告我的状呢!”这位人士进一步解释,财经界、娱乐界、专家学者等各界都有微博影响力很大的名人,他们经营微博有些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有些则纯粹是个人爱好,但这些名人肯定犯不着为了一点所谓的营销费而给自己脸上抹黑。 国内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随着手机、微博等多种传播渠道的出现,自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元化,这也给基金公司的营销宣传提供了各种打“擦边球”的机会。如何防止基金公司在进行新基金首发、老基金持续营销时,通过手机、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变相进行各种短期业绩宣传,以及其他可能误导持有人的宣传,亟待在法律上予以规范。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