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传媒》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24日 15:23 |
建立报刊退出机制一直是我国出版管理改革中的一个难点,此事是否能够真正办成办好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事关重大,也是眼下业界热议的话题。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作为一个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如何在新一轮的出版管理改革中抓住机遇,调整好产品结构,盘活盘大现有刊号资源,实现跨越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有3300万人口,8.23万平方公里,面向社会发行的各类报纸只有26种,报纸总量偏少,占全国报纸总数的1.29%,列第27位,西部第9位,报纸总量仅高于青海、西藏、海南、宁夏四省(区)。报纸总印数、总印张、平均期印量在全国排名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不相匹配。直辖12年多,重庆的新闻出版业一直想有一个大的发展,但囿于现有的报刊资源,想做大做强很难。就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来讲,一是重庆市唯一的党报集团,二是刚成立就遇到重庆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发展机遇很好。但由于现行管理体制的束缚,集团至今除了办报只有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没有图书出版社,很多内容资源、很多人才浪费掉了。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而实施报刊退出机制是很关键的举措。实施退出机制后,可以实现报刊出版市场有进有退,盘活报刊出版存量资源,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激发报刊社活力,形成创新发展的压力,不断提高报刊的核心竞争力,把办报办刊的重点放在提高新闻的质量上,靠报纸的内容去竞争,去吸引读者;更加注重读者市场的新需求,对版面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求在差异化竞争中取胜。同时,迫使报刊出版单位保持内部活力,增强员工士气。员工也会更加关心单位发展,绩效不佳的职工也会面临被降职、降薪、调岗、解聘的危险。
二是有利于充分利用、合理配置有限的报刊资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像重庆这种出版资源匮乏的地区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这样亟须加快发展的传媒集团,就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充分利用退出的刊号资源,加快出版业的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文化需求。
三是有利于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通过建立一种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向社会公布各报刊的真实发行量,在公正公开的数字面前,淘汰那些质量低劣与达不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报刊,杜绝内容靠“打擦边球”、经营单纯靠价格竞争,致使行业生态日益恶化的恶性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的报刊竞争环境,促进报刊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与我国绝大多数报业集团一样,报纸资源不是依靠市场竞争中的强强联合、优胜劣汰、资源整合而来,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划拨过来的,因此,资源品质不高,调整难度大。集团现在拥有的14张报纸中,有11家是在报业治散治滥中划进来的党政部门报纸。这些报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原来就实行了采编与经营“两分开”,在市场竞争中实行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因此运行情况基本健康,但这种情况是少数。另一类是多数,就是划转前属于一些厅局办的事业性质甚至还有财政差额拨款的行业报。过去,行政手段在办报中起着重要作用,划转后,必须转变体制机制,打造市场法人主体,走市场化的道路。由于这一类报纸长期市场观念缺失,经营人才匮乏,在推向市场后,常常出现“市场的迷失”。特别是产权关系不明晰,没有建立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责权不明确,监督机制缺失,几年下来,亏损严重,有的连老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集团也曾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面对这些经营不善的报纸,集团主要按照“一报一策”的做法,采取了包括优化结构、调整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委托管理等多项措施,以及停刊、休刊及创办新刊的办法来积极应对,收到了成效。 所以,说到底,报刊作为特殊商品,其双重性决定其生产经营还必须把遵循意识形态的规律与遵循市场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退出机制也一样,它本身是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需要,既要坚持审批制,也要坚持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关键在二者的有机结合。
从实践看,实施报刊退出机制的难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统一的退出标准;二是报刊单位退出后人员如何安置,人往哪里去、安置人的钱从哪里来、怎样确保稳定。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进行报刊调整时,先解决前提条件,创新体制机制,落实经营责任。首先是实行转制,原则上采取推进事业单位向企业的转变,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次是完善内部机制,采取全员聘用制等新的用工分配制度,转换员工身份,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去掉后顾之忧。即使是时政类的报刊,也要把报刊单位的广告、印刷、发行等业务和其他经营剥离出来,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壮大实力。如果改制后仍不能存活,产品的确不能适销对路,该停刊时还要停刊,对骨干人员及其他人才,集团内部是完全可以自行消化的。三是报刊单位退出后债权债务的处置。报刊退出后,对留下来的债务可以区别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处理。有的可利用报刊的品牌,进行合法有效的融资,实行债转股,创办新刊、新公司;有的可采取适当的行政干预措施,多数可以实行兼并和资源重组等。四是退出后的刊号如何处理。在中国,刊号是一种“稀缺资源”,稀缺的东西谁都不愿意放弃,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相关政策制度,适当向党报集团等倾斜,通过发挥其消化、包容能力,为政府及有关方面分忧解难。同时,集团也真正发挥优势,尽快做强做大。当然,获取刊号的方式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和操作规则。
新闻出版总署即将公布的报刊退出机制细则牵动业内同行的心,大家对其寄予厚望。一是希望管理部门要合理调整报刊结构,科学地控制报刊总量。二是希望确定报刊退出的条件应包括报刊质量评价制度、报刊发行量认证制度、报刊类别制度等。三是希望制定好报刊退出的相关政策。从实际情况看,报刊退出中的分流人员安置、社会保障、资产清算等都需要制定相应政策予以保障。要进一步明确报刊退出善后的责任主体;明确报刊退出单位的人员、机构编制处置;明确规定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和资产清算及处置的有关政策,等等。四是希望退出方式多样化,既有行政强制退出,也有市场方式。要尽可能地鼓励在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调节、资产重组的退出方式。从而避免政府承担更大的改革成本。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