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互联网的下一未来发展:硬件免费 内容付费

来源:梅花网  发布日期: 2013年3月5日 16:47 

  你真的在免费使用互联网吗?有没有计算过,你在使用互联网之前,花了多少钱购买设备(笔记本、平板还是手机?),你又花了多少钱去办理宽带服务?是的,或许你会说,当这些办好之后我就可以免费浏览互联网了。更多最新新闻报道,敬请关注广告买卖网。

  是的,你的确可以从此之后在互联网上不花费一分钱,但你却是在用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与互联网公司做交换。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免费模式,而它即将被改变。未来的互联网将是硬件免费,内容付费的时代!

  首先我们不妨来看看所谓免费模式背后的奥秘。当年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费》一书激起千层浪,无数大公司小企业都将此奉为金科玉律,并以此为卖点做噱头进行宣传。消费者也乐意看到越来越多的产品服务免费,然而消费者们却往往很难意识到,免费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交叉补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你的确没给网站一分钱,然而你却在用个人信息换取网站的免费内容。换句话说,那些互联网公司将你的个人信息作为产品再进行打包买卖。

  Google如此,Facebook如此,新浪微博也是如此。个人信息在网上的大量流动造成极大的风险,而用户隐私权保护俨然成为一门新生意,一门甚至比互联网所谓的"印钞机"模式更赚钱的生意。今年2月份经济学人杂志就报道了一些从事该生意的公司。可以预见,随着这种免费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用户隐私保护的市场也即将兴起。这不免让人感到困惑,我们用个人隐私换取免费的内容,接着再用金钱换取个人隐私保护,那为何不一开始就用金钱购买内容呢?

  另一方面,免费模式带来的是更多粗制滥造的内容。互联网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在一个供大于需的市场里,抢夺用户注意力成为各家网站的重要任务,于是标题党、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惹人眼球的黄色爆料成为众多内容提供商的必备武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里,优质的内容往往被淹没,劣币驱逐良币之后的市场,必将一片荒凉。

  那付费内容能解决这一困境吗?答案是很乐观,首先用户成为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减少对广告商的依赖,这对于减少用户个人信息泄露至关重要。再者,因为付费,用户对于网站内容的要求也会提升,他们会用鼠标投票,这对网站来说也是一个正向的激励,促使他们制作更有价值的内容。当然,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模型,像很多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一样,广告依然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内容付费无疑将给网站找到一条新的生存之路。

  让我们再来看看”硬件免费、内容付费“的成功案例。一台亚马逊的Kindle Fire平板,售价为199美元,成本却高达207美元。这在传统硬件厂商看来,是绝对不能做的亏本生意,但亚马逊的赚钱之道却不在硬件这方面。在第一代Kindle Fire发布之后,AllthingsD曾做过分析:

  平均每部Kindle Fire给亚马逊带来136美元的收入。其中电子书是贡献收入的主力。80%的Kindle Fire用户购买了电子书, 其中58%的用户在购入设备后的前60天内就购买了至少3本电子书。RBC预计, 一个普通Kindle Fire用户会在一个季度内购买5本电子书, 平均每季为亚马逊带来约15美元的收入。另一个贡献收入的主力是应用, 三分之二的受访用户表示, 他们至少购买过一个付费应用。41%的用户购买应用的数量达到3个甚至更多。

  贝佐斯的这种模式很可能是来自乔布斯的启示。乔布斯的伟大之处与其说是推出了iPhone、iPad这样的产品,倒不如说打造了iTunes。尽管iTunes在苹果公司收入并不占据主要位置,但正是这个“地基”才支撑起了大量硬件产品如ipod、iPhone、iPad的成功。没有iTunes,苹果的产品充其量只是设计出众的数码产品,而有了iTunes,它就成为你生活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更重要是,iTunes在苹果公司的地位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截至2012年9月的最近一个财年,苹果软件和服务营收达到了惊人的128.9亿美元,已经超过ipod收入的两倍,那么iTunes营收超过iPhone也指日可待。

  从免费商业模式的天然不足、付费的必要性再到付费的可行性来看,互联网的内容免费时代已不长久。然而,这种模式的转变还需要各方的博弈。一方面需要培养互联网用户的付费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整合网络基础提供商、网站之间的关系,这也需要政府的适当介入。

  美国资深调查记者、作家David Cay Johnston在去年出版的The Fine Print: How Big Companies Use Plain English to Rob You Blind一书里就呼吁美国政府:我们应该认识到互联网已成为国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不能再让运营商干涉我们接入互联网的权利!另一位美国作者协会会员Lowell Peterson也质疑:为何那些控制管道的人(网络运营商)要比内容提供商多拿走那么多钱?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寻求改变现有模式的信号。未来的改革之路,也许艰辛漫长,但方向对了,就是一种前进。

  以上就是我对于互联网即将迎来”硬件免费、内容付费“新时代的畅想,其实很多事情如果放在中国的语境下,就显得很可笑,操作起来更很难实现,但至少我们需要跳出”大中华局域网“的思维,用一种互联网的态度思考互联网。毕竟,思考还是自由的。

  注:”内容“这里泛指互联网上的服务和产品,即包括新闻也包括邮箱、微博等等。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