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杂志的未来在社交网络公众平台?

来源:雷锋网  发布日期: 2013年3月8日 16:03 

  多看副总裁阿嚏猫在微博上提到这样一句话:“有机会抢先看到米聊公众平台功能,参照近期微信公众平台的动作,意识到杂志的未来在这里——社交网络公众平台。”

  阿嚏猫还对这句话作了进一步阐释:

  “韩寒的《One》在短期火热后骤然沉寂,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内容太单一,手机屏幕太小了,独立apps的承载量非常有限,所以集中几乎是必然,小apps机会越来越小。但在社交网络的公共平台中,可以有一千、一万个《One》,并依据你的兴趣组合推送(注意,不是搜索),无论多小众都有机会。”

  就拿微信说事。如果“分类阅览”这个功能全面实施(看起来这也是必然趋势,而且功能越来越完善,比现在的“分类预览”要更细致),每一个公共账号就相当于着一个单独的app。对于杂志来说,不像现在这样只是几条图文消息推送,而可以是一本完整的和app阅读体验接近的电子杂志,这意味着在微信的开放平台上有数量非常可观的杂志可供订阅,不需要占用手机内存和版面,可以自动推送消息。

  上述推断的前提是这本杂志本身的内容比较“轻”,如果是一本很厚重的、栏目和文章非常多的杂志,可能还是一个独立的app比较合适。

  如果你喜欢十个作家,而那十个作家都像韩寒那样做了一个像《One》一样的应用,你是愿意装10个app在手机上,还是在微信里订阅10个功能与app几乎无异的公共账号?我想大部分人都偏向后者。当然,一些作者由于本身强大的号召力仍然会吸引很多死忠粉去安装单独的app,但这种模式由于过重的人格属性,不具备可复制性,因此不作为一个模式去探讨。

  社交网络公众平台的用户群和电子杂志本身的用户群可能存在相当高的重合度,意味着未来杂志本身的app将可有可无。这对于电子杂志来说是喜是忧呢?后续又会不会涉及和平台的利益分成问题?更多信息请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