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于天生的技术先进性和内生的创新能力,互联网已经发展处并逐步完善了自己的传播体系,成为现代媒体的重要形式。而报纸的转型却往往未涉及其传统和根本的采编发体制的重构。所以,报纸不能仅仅靠着局部的所谓数字化改造,而是要进行浴火重生式的转型。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提纲挈领式的论述:“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提高传播能力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实现的途径就是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传播能力,是考量新闻媒体的核心标准,它的内涵可以分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传播的覆盖面,表明一家新闻媒体在社会结构和人群中可被接触和使用的程度;二是传播的及时性,表明媒体产品生成和分发的速度;三是传播的有效性,表明内容抵达目标受众后,按预设效果影响其思想乃至行动的实现度。 要提高传播能力,必须以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为实现路径。现代传播体系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重大区分在于,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由于传媒技术的突进式发展,造就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播形态,极大地改变了之前由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大众传媒疆土,虽有竞争融合,又互推演进互不取代的版图结构。互联网以数年一代的速度飞速进化,在融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之后,先拓展出了论坛、博客等自媒体和群传播形态,又拓展出了移动互联网的巨大传播空间。在这个技术创新引领传播形态巨大变革的时代,报纸(纸媒)的固化传播形态马上显露出了老态,几乎已经成为落后和低效的代名词。报纸在媒体市场中的份额、影响力和赢利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几年里,报纸的生存危机暴露无遗。这种危机首先来自市场的冲击,赢利能力大幅下滑之后,报纸传统采编体制的种种弊端也随着潮水的退去显露出来。1.低效的采编排印发的流程式出版远远赶不上互联网内容的更新速度;2.严格的品质要求、非互动的单向传播模式已不适应新的传播生态。尽管近十几年来,包括党报在内的许多报纸纷纷提出和实施数字化改造,有的办起了网站,有的实现了采编的数字化,但最终的效果只是亦步亦趋,影响力、传播力与互联网龙头的距离越来越远。 问题的症结在于,互联网由于天生的技术先进性和内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构建和发展起了自己的传播体系,并且确立了作为现代传播体系的唯一标准和范式。而报纸的改造多数只有皮相般的形式,未涉及其传统和根本的采编发体制的重构。因此,报纸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必须经过转型的浴火重生,而不仅是局部的所谓数字化改造。 报纸的转型涉及两个关键步骤。一是完成传播技术的完全换代,并且走上以技术引领创新的前沿;二是完成专业新闻内容采编发体制的换代,实现产品本身形态和生产销售组织上的现代化。 考察当今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虽然花样翻新、众声喧闹,但真正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内容,大多数仍由报纸、广播电视等专业机构原创生产,只是互联网的转载、链接、评论、互动等成了影响力的扩大器和聚焦器,使互联网企业最终获取了传播果实的甜汁。因此,在报纸的转型路径上,专业化的新闻生产仍必须牢牢把握和坚守,这是报纸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也是创新革新的逻辑起点。同时,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还有另一层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就是政治影响力和品牌优势。 所以,党报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的路径是明朗的,就是实现数字化转型。1.在传播技术上必须赶上、融合并创新,当前紧迫的命题是必须及早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在数字化新平台上建立自己的读者群(或者称为用户群)。要抓紧开发推广自己的多平台客户端,尽最大努力首先在传播手段上具备粘住和扩展用户的能力。2.要重构采编体制,按照现代传播体系的要求,打造全天候的新闻采编和发布平台。3.要深化专业色彩,以专业团队协作所生产新闻内容的深度,达到互联网自媒体和碎片化传播无法达到的品质境界,突显影响力。4.要重塑报纸的品牌价值,特别是党报独有的政治优势,与用户形成良性的传播价值互动,探索以品牌和内容赢利的模式,形成不易被复制的市场主体地位。 因此,在这场转型变革之中,报纸面临着最大的挑战和机遇。无论纸质大众媒介最终是否消亡,报业仍将作为一种专业新闻产品生产机构继续存在,并且以不断创新的传播形态继续在现代社会持续发挥媒体的作用。更多新闻请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