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年轻群体与知识群体较少上当,反而是那些慢性病或是老年病缠身的老年人群体容易上当,他们对于自身的慢性病倍感痛苦,正规医院的治疗即使很到位可能对这些病也难做到药到病除,所以其中病患者就轻信了这些夸大宣传的医药广告,另一些人可能刚开始患病时还有理智,但是到最后因为病痛折磨时需要一根救命稻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求助于这些夸大宣传的产品。 炮制出这些产品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呢?首先,能够长期做医药保健品(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家传秘方等)这个生意的人,非常精准地把握了这些病患者的心理,并且,他们的产品大都也不至于吃死人,以廉价成本来制造药品并夸大宣传。医学与医药,有时更像一种巫术,可以来回变通。医药广告说自己的药有效,但你吃了没用,他可以说你对此药不敏感,但此时,你已经花了钱。除了药品,夸大宣传的保健品也是如此,因为人们对于看病贵看病难的心有余悸,加之各种衣食的安全问题,人们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迷信养生,夸大宣传的保健品就应运而生。 骗人的逻辑大致就是如此。坦白说,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要是他违规或者违背了基本的道德,那么只能强制让他醒过来。既然有明文规定,那么需要做的就是斩断利益链条,将它们禁止。如果做不到,那么一定是利益相关方被利益牵绊住了。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