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 马诺 朱真芳 《非诚勿扰》收视火爆的同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直白拜金、城乡差别、中西文化……这些并不小众的价值观首次通过一批鲜活、生动、自信的年轻人自主地在国家主流媒体平台上表达,这让一档原本为娱乐节目的《非诚勿扰》挑动无数的社会话题。 日前记者走近制片人王刚,听他种种回应。对于闫凤娇不雅照事件,王刚表示将会严格控制时尚圈嘉宾的比例。 关于拜金话题 很多嘉宾的话,就像一面镜子 在王刚看来,让嘉宾真实地表达自己,是一档真人秀节目的灵魂和生命。马诺、朱真芳等嘉宾之所以能够挑动社会集体情绪,就因为他们代表社会不少数人说了真话,而这种真实表述才能引发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从而构建更为合理的道德伦理。 给嘉宾“贴标签”: 便于识别易于记忆 在20期节目左右,报名参加《非诚勿扰》的嘉宾已经有十五万左右,节目组于是选择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四地直接海选嘉宾,从与嘉宾的直接沟通中,诞生了节目组另外一条法则:给嘉宾“贴标签”。 “在跟报名的网友沟通过程中,编导会问他们,你们对哪个嘉宾会有印象?觉得比较看好哪个嘉宾?很多报名的人也许不记得那个人的名字,但是他会记住一些小细节,比如‘菊花男’,比如‘富二代’、‘装修男’、‘蛋糕男’、‘企鹅男’、‘宝马男’……这些特点成为某个嘉宾的标识,他们能够代表某种典型男女,也能够加深记忆,所以在后来的节目策划中,我们会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贴标签’方法。” “拜金”等话题: 首次堂而皇之被提出 版权之外,嘉宾直率和冲动的表达更是制造了不少社会热点话题。马诺因为一句“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成为拜金主义的典型,朱真芳一句“我的手握一下20万”的代表、部分男嘉宾的“要找年薪300万以上的女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长久以来,主流价值观里感情选择上,“钱”、“物质”是羞于被公开提及的;即便物质在80后、90后的择偶观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但更多时候也是作为被研讨、批评以及有限度接纳的对象,而在《非诚勿扰》中,年轻的男孩女孩在台上公然地表示“没房没车谁要你”、“炫富”的时候,节目并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批判的态度对待,于是,不少人觉得“好刺耳”、“太低俗”。 在王刚看来,“她们只是在台上某一刻说了这一种答案,但绝对不是80后、90后绝对的婚恋观。在我们的嘉宾里,也有很多女孩子觉得物质一点也不重要,但是她们的表达被忽视了,观众有选择性地记忆那些直接和赤裸裸的话。作为一个真人秀节目而言,《非诚勿扰》肯定是提供了大量丰富、多样、直接的样本,但观众记住了什么,以及是否引起他们反思,这是节目传播后的另外一层意义。在我看来,《非诚勿扰》中很多嘉宾的话,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 关于嘉宾选择 将限制时尚圈人士比例 乐于表现的80后自然不认为被关注是坏事,不少女嘉宾似乎对舞台的兴趣比对来相亲的男嘉宾兴趣更高。女嘉宾们在场上也似乎越来越不愿意被选走,王刚也承认,每当觉得女嘉宾们开始“动机不纯”,待的时间过久,会内部给予一次谈话。被问及对女嘉宾留在场上时间的底限时,王刚隐约表示大约是“20期”。 因为《非诚勿扰》,不少男女嘉宾走红,以马诺为首的女嘉宾们成了各档节目的“座上宾”,出镜率比一般艺人还高。对节目组来说,嘉宾的“艺人化”是《非诚勿扰》热播的副产品,而人气嘉宾即便是离开节目也时刻被人贴着“非诚勿扰”的标签,这让节目组不甚困扰,嘉宾的“去艺人化”成为节目组另一项努力,并为此增加了更多的规则:比如超过一定没有被选走必须自动离开,比如增强了内部编导的“灭灯制度”:“倘若我们觉得某位女嘉宾不是为了交友,而是哗众取宠,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更大范围的炒作,我们内部节目就会对其‘灭灯’”——每期节目录制三个小时左右,最终播出一个半小时,这让节目有足够的条件剔除掉那些“动机不纯”的嘉宾。 严格控制时尚圈人士 大量网友质疑,为何众多嘉宾如马诺、马伊咪、闫凤娇以及带走马诺的摄影师张弘凯都是美空网的模特?为何大量嘉宾都集中在时尚演艺圈?王刚否认与该网站有合作关系:“那个网站的性质就像一个圈子,模特跟他们都只是松散的签约关系,从观赏性来说,节目需要女嘉宾都是比较养眼的,时尚演艺圈显然美女的比例更高;而与普通的女性相比,这个行业的女生显然更善于和热爱表达。”但他同时表示,随着报名嘉宾的急剧膨胀,报名表有关保证书的细则越来越详细,嘉宾的甄选也有更多详细原则:“将来我们会限制来自演艺时尚圈的嘉宾比例。” 11号会留给模特 同时,为了增加栏目的连续性,将会在1号永远保留一个中性化打扮的女孩子,11号女嘉宾将永远会是职业模特,5号女嘉宾肯定拥有高学历,24号女嘉宾则一定是个子很高的女生。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