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我国报刊改革发展出现的几个问题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发布日期: 2013年4月12日 09:18 

  报刊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早在旧社会的中国,许多有思想的人就通过办报办刊,宣传真理、唤起民众,从而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推翻三座大山。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办报办刊一直是党的最主要的工作之一,甚至提出过“全党办报办刊”的要求,形成了优良的传统。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迅速地改造了旧报刊,创办了新报刊,形成了党领导的主流思想文化阵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突飞猛进,我国报刊已经进到世界前列。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1万多种,覆盖了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语种和各种不同职业、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习需求的读者。2011年,我国报纸总发行量450亿份,居世界第一位,世界100强报纸中我国占1/4;我国期刊总发行量33亿册,250多种英文学术期刊进入国际引用最多的学术数据库,《分子植物》、《细胞研究》等已经跻身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西方学术名刊出版集团纷纷设立“中国学术编辑”;数字出版的电子报、电子刊也在高速发展,丰富多彩的内容已经吸引了国内外读者。整个思想理论和科技文化的传播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但是,面对国际国内的挑战、传播技术深刻变革和报刊自身发展遇到的难题,报刊能够生存多久、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数字传播条件下报刊经营发展的出路何在?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考题。回答这些考题的答案只能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去找,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理解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依据党的十六大以来推进新闻出版业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坚定不移地深化报刊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报刊的繁荣发展提供动力,使报刊业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一、报刊改革的总体设计

  报刊是一个复杂的传播群体,性质、任务、职能、专业、风格、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主管、主办、出版、经营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的,如何改革也是中央慎重考虑的问题,所以它是文化体制改革中最后部署启动的门类,可见其难度之大。深化报刊体制改革必须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区别对待、有序推进,为此中央专门发了文件。

  按照中央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文化单位来分,报刊当然是经营性的,因为都是收费的。按照担负的职能来分,有的是担负着时政新闻首发任务(就是有党和国家指令性要求),有的是不担负这样的任务。按照经费来源来分,有的是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支持的,有的则完全是自筹自营自管。经过调查研究后,中央决定报刊改革按照两种性质进行改革:

  一是时政类报刊。主要是党报党刊,因为它有党和政府指令性任务,要把宣传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方针放在首位,要担负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以公共服务、社会效益为第一位。这类报刊暂不进行转企改制,但要剥离报刊社内部印刷、发行、广告、三产等经营性业务组建经营公司,实行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

  到目前为止,省市以上的党报党刊都完成了这一步改革,组建了49家报刊业集团公司。这样的改革既保证了主流媒体编辑不受经营干扰、坚持正确导向,又搞活了报刊社的生产经营、投资兴业,一批报刊业集团成为上市公司,解决了主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问题,增强了新闻报刊的活力。当然这种时政类报刊还要同国家事业单位的改革一起深化改革,一定时间后也要走上面向市场、竞争发展的路子,一些党报党刊也已探索新体制,广东、辽宁、河北、浙江等地都有成功的做法。

  二是非时政类报刊。这是指时政类报刊以外的各类报刊,这些报刊在支持理论科学研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各行各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报刊实际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是数量过多、规模过小、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差,非法承包经营、权力摊派发行,一些小报小刊甚至靠买卖刊号和出租版面等非法手段生存,引起社会强烈不满,败坏了社会风尚,必须进行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改革的重点是三条:

  ①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要求和政策转企改制,变成市场主体或集团内的独立经营主体。

  ②非法人编辑部要进行改革改组改造,要使其成为合格的法人主体,以解决其进入市场的资格或承担法人责任的法律地位问题,至于是事业法人或企业法人应由当地机构编制部门视性质审批决定。

  ③学术期刊的改革还在进行政策调研,试点进展顺利,鉴于学术期刊的特殊性,其体制改革和支持政策需配套出台。国外学术期刊坚持同行权威认定、专家审稿、基金支持、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方式值得借鉴。在中国科学院三百多种学术期刊已经改革改造,由研究所编辑、出版社统一出版发行,几年来运行得很好,为我们学术期刊改革提供了改革的经验。

  二、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要求

  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出版工作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全面推进报刊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有质量有活力有市场的报刊群,推动我国报刊业又好又快发展。各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都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文化阵地和报刊品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确保党管干部、管方向,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分批实施;坚持以人为本,调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落实,明确改革任务和管理责任;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以产权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加快重组,调整结构,提高报刊产业集中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阶段性改革任务与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推动报刊改革不断深入,真正改出活力、办出水平。

  三、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任务

  中央要求,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要分期分批按照规范程序转制,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单位编制,进行企业法人注册登记,按照国家政策参加社会保险,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使报刊单位成为法定的市场主体。要重点整合资源,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有效发挥政府在国有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培育导向正确、管理规范、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报刊传媒集团,在报刊业中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要按照现代报刊企业的要求改造小而散的报刊出版方式,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报刊群体和大型集团主导的报刊出版经营格局。要制定从主办资质、专业内容、资本来源、资产规模、办刊条件、人员资格等多方面衡量的市场准入条件,实行严格的报刊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关停并转一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不具备报刊出版资质的,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报刊出版单位,切实提高报刊业的集中度和整体水平。

  四、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实施办法

  根据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分期分批、分级分步进行改革。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类的报刊出版单位,行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报刊出版单位,隶属于企业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要先行转制,先走一步。晚报、都市报、财经类报刊无论隶属哪一级,转企改制都要报经批准后按照批准方案实施。非时政类报刊中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原则上不单独转制,区别不同情况,并入其他传媒机构或予以撤销。党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主管主办的用于指导本系统工作的、不面向市场的可转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在网络条件下已无必要的就停办。此类报刊市场较大的,可以转到党报党刊出版单位和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管主办。科研部门或高等院校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要按照学术期刊的要求另行制定具体办法,主要是与支持政策相配套、统筹改革,政策调研工作尚在进行。凡不具备市场准入条件和主管主办单位决定不再保留的报刊出版机构,由有关地方、部门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注销报刊,主管部门负责做好财务、资产清算,分流安置好相关的人员,做好善后工作。

  五、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组织保障

  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重要工作。中央领导多次要求中央各部门、地方各省市,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严格纪律,积极推进,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具体有:

  一是中央成立了非时政类报刊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承担具体组织推动工作,地方也要由地方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落实。重大事项要加强请示汇报,改革政策和方案要按规定报批,保证执行不走样。主管单位要由主要领导负责制订方案,由主办单位抓落实。

  二是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仍然执行国务院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支持政策。所有的支持转制、扶持发展的政策都是适用的,中央各部门、地方各省市可以结合实际,制定更加有利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具体政策,体现“先改革先受益”的原则。

  三是财政经费上大力支持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转制前有财政安排经费的,转制后一定时期内仍然不变,继续拨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安排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发展基金,都要对非时政类报刊予以特别支持,充实资本金,发展新项目。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原来以各种形式上交主管主办单位的税后利润,转制后一律不再上交,用于自身的发展。

  六、加快推进非时政类报刊改革

  中央部署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各地各部门加大了推动的力度,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步伐加快,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第一批确定的单位已有96%的非时政类报刊完成了改革任务,其余正在落实企业法人登记(主要是资本不实),社会保障接续工作。第二批改革方案多数已经报批,正在组织实施中。实践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凡是改革到位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都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企业效益和职工收入大幅提升,人们享受到了改革的实惠和发展的快乐,整个报刊出版发行的面貌正在改变,一批集团、集群、品牌报刊正在成长起来。我们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大力度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任务,加快推进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完成好中央交给的任务。

  党的十八大再次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部署了文化改革发展,加快非时政类报刊的改革继续成为重点之一。我们新闻出版部门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思想、指导行动,鲜明地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重点抓好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已经转制出版传媒企业的“三改一加强”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新动力。

  今后, 我国报刊改革工作将进一步开展,并推动我国报刊事业不断前行。更多新闻请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