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学术期刊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发布日期: 2013年5月16日 09:08 

  尽管我国的学术期刊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一直尚未建立一套学术期刊界普遍认可的评价体系,由此带来的学术评价乱象对于学术研究产生了很不好的营销。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学术期刊界需要一套适合国情、科学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事业繁荣发展,目前约有6000余种学术期刊,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已占据半壁江山。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等为代表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理论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多年来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发了大量富有学术含量和思想深度的优秀论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为代表的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类或含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完善,已在国内学术界获得一定认同,影响力日益增强,同时也得到了国外文献计量学者的肯定。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围绕着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依然存在着不少弊端,面临着一些乱象。我国目前尚无一套学术期刊界普遍认可的评价体系,期刊评价乱象已成为学术评价乱象的一部分。要树立良好学风、优化学术生态、引领学术发展,就需要纠治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乱象和弊端,构建一套适合国情、科学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期刊评价紊乱失序

  个别期刊为了提高知名度,采用多种或隐或显的造假手段。南京大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苏新宁就曾发现,某些期刊在办刊中存在较高的自引率,有些期刊结成“互引同盟”、“互转同盟”。这类学术不端现象引起了从事文献信息研究的学者的警觉与批评。

  一些学术评价研究机构推出的学术榜、核心期刊榜受到某些主管机构、期刊的盲目崇拜,严重扰乱了学术期刊管理和运行的正常秩序。

  近年来,关于量化评价和同行评议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争讼不休。为解决这一难题,管理部门、学术界及专业评价机构都提出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南京大学学报》编审朱剑表示,这种已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貌似公允,其实似是而非。“两结合”与其说是结合,不如说是调和,甚至是对定性评价偷梁换柱。两种评价各自的长处未必得以发挥,各自的缺陷也未被真正克服。

  近年来,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在我国学术评价界特别是期刊评价领域掀起阵阵热潮。在某些国内学术期刊眼中,进入该索引意味着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在这种“影响的焦虑”之下,它们竞相将跻身SSCI作为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走向国际”的标志,盲目地与国际接轨,不仅未达到目的,反而迷失了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严春友就认为,该索引所反映的只是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学术,其视野是非常狭隘的。SSCI在中国受到的热捧就连一些欧美学者都感到意外,他们表示,引文索引只是学术评价参考标准之一,不能将其神化。

  办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和逻辑,要求期刊从业者讲政治、懂理论、通学术、会管理,不仅要沙里淘金,从万千来稿中撷取出优秀论文,而且要点石成金,以高度的前瞻意识引导学术发展。真正办好一份学术期刊,必须具备政治家、学者、编辑家、社会活动家的综合素养,必须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正由于此,不仅中国学术界,而且国际学术界目前也没有一套通行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这样一种标准也不会出现,因为一旦出现这样一套所谓的世界学术评价标准,必然是学术研究失去特色、抛弃自我、丧失灵魂之时。

  然而,这样的情况也为某些学者甚至管理者“外行评价内行”开了口子。部分人在没有对学术期刊办刊工作进行深入考察、扎实调研的情形下,仅凭自己的一知半解甚至道听途说就对学术期刊做出较为随意的评价。这类评价由于根据不足、不尊重学术期刊的出版定位和办刊规律,毫无科学性可言。一些缺少自信心的学术期刊将其奉为圭臬,作为办刊指导,同样也会误入歧途。

  学术体制是症结所在

  学术期刊评价的重重乱象根源何在?专家认为,学术期刊评价的问题与学术评价的整体状况密切相关,是学术界不良风气的表现与反映。

  学术评价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我们对学术评价的复杂性缺乏正确认识。朱剑告诉记者,对学术成果盖棺定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然而,现行学术体制却要求对所有成果进行即时的评价。由于学术共同体的即时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即使不考虑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界的影响,也不考虑利益纠葛,在同行评议中仍会存在分歧乃至对立的观点,难以简单地将评价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因此,行政部门无法将涉及资源分配的实际评价权交给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也无法真正争取到这样的权力。大家只能寄希望于客观评价,以“客观”、“公正”标榜自己的专业评价机构的走红与此不无关系。有什么样的学术体制,就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不改革现行学术体制,评价问题就会无解。

  将学术评价权完全交给由图书文献情报人员组成的学术评价机构显然也是不合理的。朱剑认为,评价机构没有能力深入到内容层面对学术期刊或学术论文进行评价,这为造假打开了方便之门。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机构制作排行榜的主要依据是二次文献量和比率以及引文频次和影响因子。这些数据如果都是客观的,当然具有一定评价意义,但“致命的问题在于期刊和作者很快都懂得了这些数据对评价结果的意义,造假就成了想走捷径者的最好选择。当造假能给某些期刊和个人带来巨大利益时,"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鉴传今认为,将中国当代学术学理化的提升和学术化的推进与量化标准的推行和加强视作同一过程,是一件荒谬的事情。量化标准完全是非学术的评价方式和尺度,正在伤害着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

  发挥优秀期刊作用 重建学术评价体系

  要消除学术期刊评价乱象,立足本国国情和学术发展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体系,需要有责任心的优秀学术期刊与专家的共同努力。

  2012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辽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沈阳举行。会议结束前,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参加论坛的65家学术期刊响应,共同发表声明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声明内容包括:共同体成员承诺加强期刊自律,坚守职业道德,树立学术尊严;坚决抵制期刊“互引”、“互转”等学术不端行为。

  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室主任何峻认为,要在进一步深化期刊评价相关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客观合理的评价方法、建设高质量的评价指标统计源、正确使用期刊评价成果、端正学术风气(包括科研、办刊等)、提高期刊质量等多方面下功夫,而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今后,健康而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将使得使期刊成为学术共同体的中心,进一步推动我国学术研究方面的发展。更多观点请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