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传播期刊是一种特殊的期刊杂志,它不但要努力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积极配合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也要进行精准的定位,确立目标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国际化进程,增强对外传播能力,加强中国信息对外国读者的吸引力。 在当前的9000多种期刊中,有这样一个成规模、成建制的期刊群体,从创立伊始,就以多语种语言文字活跃在对外传播的战线上,承担着国家对外宣传的职责,承载着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历史使命,为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默默奉献。历经60多年的发展,这一期刊群体目前拥有五大系列、11种语言、26个版本的印刷版刊物,其中16种为外宣刊物——这就是中国外文局所属,由《人民画报》《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人民中国》以及《中国报道》组成的中国外宣期刊方阵。如今,这些外宣期刊以中、英、法、俄、西、阿、德、韩、日以及世界语、藏文等多种文字,向世界出版多语种杂志,年总发行量达到500万册,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加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和桥梁、纽带。 与新中国一起成长,成就国家外宣期刊事业的一片蓝天 1950年6月,毛泽东率先为正在筹办中的《人民画报》题写刊名,鼓舞了士气。7月,《人民画报》正式创刊。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报道》;1952年创办《中国建设》;1953年创办《人民中国》;1958年创办《北京周报》,而且每一个期刊都是多语种的。新中国对外宣传的期刊群迅速集结,闪亮登场。 《中国建设》杂志是由周恩来总理于1950年提议,宋庆龄副主席在1952年亲自创办的,在向世界介绍新中国情况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宋庆龄曾亲自给杂志写过30多篇致读者的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向海外读者推介新中国的建设成就。1961年,毛主席在上海看望宋庆龄时,热情地肯定了《中国建设》的办刊方针。毛主席说:“《中国建设》用事实说话,对外宣传就应该这样做。”陈毅元帅给《中国建设》杂志题词:“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建设向世界各国朋友介绍真实情况,这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中国人民熟悉的外国友人,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爱泼斯坦先生就曾长期担任《中国建设》杂志的总编辑。在为《中国建设》题词时,周恩来放眼中国外宣事业,希望对外宣传“继续做好同各国人民增进了解和友谊的工作”。 当年的英文双月刊《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后更名为《今日中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杂志目前已经成长为拥有中、英、法、西、阿、德、土等多语种版本以及藏文《布达拉》杂志的国际化期刊,受到国际政要与读者的欢迎和好评。进入新世纪后,杂志社大力改革创新,在墨西哥、秘鲁、埃及等国家开设了分社或办事处,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先进单位。 北京周报社的老同志至今还清晰地记得1963年的那个春天,3月5日这天是《北京周报》创刊5周年纪念日。北京周报社在北京饭店举行庆祝活动,周总理和陈毅元帅等亲自前来祝贺。他们和员工们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兴之所至,周总理高高地举起酒杯,向北京周报社的同志们祝酒:“为人民的大团结干杯,为大家的健康干杯,为工作进步干杯!”多少感动的热泪夺眶而出。人民的总理,百忙之中,还来关心一个小小的杂志5岁的生日。 不仅如此,在外文印刷出版困难,人手紧缺时,周总理亲自出面协调,从上海抽调经验丰富的外文印刷工人前来北京,组建外文印刷厂,外文印刷厂第一任厂长的任命书就是由周总理亲自签发的。当时为了防止错误路线干扰新中国的对外形象宣传,周总理从1970年5月至次年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亲自为《人民画报》杂志审稿,等于亲自担任了这本国家画报的实际总编辑,确保了《人民画报》正常出版。1972年,《人民画报》年发行量突破100万份,创造了中国期刊史上的新纪录。 后来,邓小平为人民画报社创办40周年题词,江泽民为北京周报社题写“中国之窗,世界之友”贺词,希望《中国建设》更名为《今日中国》后“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世界和人类和平进步服务”。胡锦涛多次在《北京周报》上发表贺词,扩大了这些外宣期刊的影响力,提升了外宣期刊的地位。 正是在共和国领袖们的关心与关怀下,中国外宣期刊得以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也激励了一代代的外宣期刊人立足岗位,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地无私奉献,成就了今天国家外宣期刊事业的一片蓝天。 60多年来,外宣期刊集群的工作者们,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始终牢记历史使命,深刻把握外文期刊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依靠专家,办好杂志。在选调国内优秀外文人才参与办刊的同时,一直不间断地引进外国专家参与办刊实践,并且从内容采编到设计装帧,不断扩大引进范围。在这支队伍中,涌现出了以爱泼斯坦、沙博理为代表的一批对华友好、志愿为中国服务的国际友人。他们与中国同事一起,在这个阵地上勤奋工作,让一本本承载着新中国生命气息与活力的外宣期刊按时呈现在外国各界人士的面前。《人民画报》《人民中国》《今日中国》《北京周报》《中国报道》等期刊也以不同方式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获得国家期刊大奖和走出去先进集体、“走转改”示范单位。 面向新时代,适应新要求,推动对外传播期刊发展进入新境界 进入新世纪,中央领导要求新闻战线记者编辑们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外报道的记者编辑们要贴近外国读者的需求,贴近外国读者的感受,贴近外国读者的接受习惯,以外国读者愿意、喜欢接受的方式进行对外传播,进一步明确了对外宣传报道的方式方法,推进了对外传播事业健康发展。到国外去办刊,到外国读者的本土去办刊,编辑部前移,增强新闻的接近性、贴近性、时效性,就成为外宣期刊创新发展的新起点。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以中国外文局外宣期刊群为代表的中国外宣期刊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网络地球化、科学技术信息化以及阅读方式日趋移动化的新时代,对外宣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推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大业,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新时期,对外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起点和新要求,中国外文局外宣期刊群体一马当先,相继在美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等国家实现了本土化出版,成为中国期刊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的开拓者。伴随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和平发展的加速推进,国家加强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外宣期刊队伍不断扩大,《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社等国内新闻单位纷纷创办了新的外语期刊,丰富了中国外宣期刊内容,拓展了省外宣期刊阵容,壮大了中国外宣期刊实力。而中国外文局所属的五大期刊群依然是这支大军中最闪亮的一群,发挥着难以取代的历史功用。墨西哥有关调查机构最近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今日中国》杂志是当地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中国媒体。 20世纪末,中央领导曾明确提出:“北京周报应逐步向世界性的新闻周刊发展。”以此为激励,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外文局外宣期刊群开始探索外向型发展新路,进行本土化出版发行的创新实践,实行开放办刊,努力实现编辑出版前后方联动,以增强外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外国专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的外国专家已经进入本土化期刊的中层领导岗位,为外宣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外国总统、总理等政要,名流名人也纷纷接受外宣期刊的采访,或借双边关系重要时点,通过外宣期刊与中国领导人互致贺电,推动着外宣期刊的成长。 网络技术与移动阅读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适应时代变化,外宣期刊群也在努力跟上时代步伐,除了纷纷创办网络版,实现刊网互动外,以移动终端为新载体,创办期刊移动版的实践也在不断推进。《北京周报》《人民画报》iPad版本相继上线,国内第一家专门为iPad定制的中英双语财经电子杂志《中国文摘》上线一年多来,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他杂志的移动化改造也在积极推进中。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中国人的现实追求,也是世界和平发展梦想在新时代的新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结束后会见中外记者时说,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他希望记者朋友们今后要继续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作出努力和贡献。这也是新时代对外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对外传播期刊要努力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积极配合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全球化布局,大力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明确定位、目标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对外传播期刊的成长时空,进一步增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满足国外读者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努力实现更快更好更大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外传播期刊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友好人士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发展开设更多更好的交流窗口,搭建更多更好的沟通平台,履行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新使命,推动对外传播期刊发展进入更新的境界、更高的层次。 今后,对外传播期刊将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水平和质量,成为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信息的一扇窗口,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更多新闻请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