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27日 13:55 |
《非诚勿扰》屡破收视纪录,图中这位戴帽子的男嘉宾是深圳一位小有成就的创业青年,有才又有“财”,颇受女嘉宾的欢迎。
相亲节目横行电视屏幕且领跑收视率,女博士、公务员、模特、“拜金女”纷纷报名出镜
屏幕前后,他们究竟遭遇了什么?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网民认为这类节目误导婚恋观
5月23日,余博士回到家中,打开电视,漫无目的地更换着频道,当换到江苏卫视时,他按遥控器的手指戛然而止。那是一档名叫《非诚勿扰》的相亲类节目,余博士惊讶地自言自语:“怎么可能?这不是师姐吗?”
他没有看错,出现在屏幕上的那位成熟女性的确就是他的大学师姐、现就职于上海某名牌大学的“海龟”博士——她在屏幕上的化名叫“许贺”。
今年春节过后,各大电视台争先恐后地推出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不断刷新该台以及全国省市级卫视系统的收视纪录。与此同时,作秀、“托儿”……质疑接踵而至;“拜金”、虚假……观众及网民对部分参加节目的嘉宾义愤填膺。环球网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网友认为这类节目误导婚恋观。
有人真心想找对象,有人借机推销产品,有人打着借此出名的算盘……相亲节目的屏幕前后,耐人寻味。这是一场相亲会,还是一个“秀场”? 缘起:“这个节目真新奇,不妨去试一试”
今年32岁的许贺有着耀眼的履历: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美国布朗大学哲学博士,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助理研究;现为上海某名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讲师。不仅学业异常成功,生活中的她还是个烹饪高手,擅长做西餐。方方面面的条件都很优异,许贺的老同学们并不觉得她有必要去上电视相亲,有人认为“爱情是严肃的,电视相亲太轻浮,对象还是得在知根知底的熟人中找”。可是她还是去了。
今年春节期间,放寒假在家的许贺很偶然地发现了《非诚勿扰》这档节目,“觉得挺新奇,挺好玩的”,便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爸爸思想很开放,对她说:“去吧。”
所有亲朋好友都牵挂着许贺的终身大事,毕竟,女人到了32岁,的确是该托付终生了。取得任何成就,都有其代价。许贺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功,却因此耽误了婚恋。
大学期间,许贺是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是她的全部。大学毕业,出国深造,许贺在自己的求学道路上越行越远,“没心没肺”,无忧无虑。直到有一天学成归国,她才发现自己已届而立之年,“大学同学和单位的同事基本上都已经结婚了,我的‘那一位’在哪里?”许贺开始有了“剩女”的焦虑。 面试:编导不同意她淡化“博士”的头衔
许贺没想到,要上这档电视节目并不容易,与她竞争的女生足有2000多人。要想走上屏幕,就必须先过面试这一关。面试内容很简单:自我介绍,聊天。面试时,考官对她说:“这是一档脱口秀节目,嘉宾一定要能说。”而许贺性格开朗,口才上佳,完全符合要求。
在学历的问题上,许贺起初要求编导在制作节目时不要提及自己“博士”的头衔,因为她担心这个头衔会让许多前来相亲的男士望而却步。
可编导有他的考虑,每次上台的女嘉宾足有24名之多,她们之间必须要有足够明显的差异性,否则选择的贴切性和节目的可看性都会大打折扣。而许贺的最大特点就是“高知”。经过沟通,许贺勉强答应了编导在节目中给她贴上“博士”的标签。
误解:因为剪辑和字幕错误,人们误解了她
许贺上电视相亲的消息传开了,实验室炸开了锅。这档节目是录播的,因此每逢节目播出,许贺都可以和关心她的同事和学生们一起观看,气氛欢快,“就像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似的,节目播完后,就像电影散场,感觉很有趣”。
与台上的其余23名女嘉宾相比,32岁的许贺算是“大龄女青年”,观众们甚至会觉得性格随意的她和那些20岁出头的、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们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很不合群”。在这个注重“第一眼感觉”的电视栏目中,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男嘉宾们的冷遇。她此前特别担忧的“博士”头衔真的“吓”退了许多男嘉宾。
真正让许贺成为新闻人物的,是她在某一期节目中的“哭泣告白”,许贺却说,这是场因为录像剪辑和字幕错误引发的误会。 在5月9日播出的那期《非诚勿扰》中,许贺与一位名叫寇涛涛的男嘉宾擦出了火花,寇涛涛给许贺的第一印象是“人很不错”,“但他一上台就说自己年收入多少,三条简介短片有两条在谈自己的经济能力,言语之间,让我感觉他缺乏个性。而且他把事业看得太重,我喜欢顾家的男人。”许贺觉得寇涛涛跟自己理想的择偶类型并不吻合。
寇涛涛把许贺留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提问,她需要在3名女嘉宾中挑选一位进行“双向选择”。寇涛涛问:“你人生最高的理想是什么?”主持人孟非此时插嘴:“我觉得你跟许贺特有夫妻相。”许贺回答说:“我人生最高的目标,是找一个相亲相爱的人,和他平淡幸福地过一辈子。”在美妙音乐的煽动下,她哭了。孟非问她为什么哭,许贺说:“因为找到了。”遗憾的是,寇涛涛最终并没有选择许贺。
许贺告诉记者,正式播出的节目与事实之间有偏差。“寇涛涛的问题勾起了我的回忆,这么多年以来,我的感情路走得很辛酸。我想起了两年前大学同学来上海看我,跟我促膝长谈感情问题,她说我人也不差,感情方面的运气却一直不好。我越想越伤感,就哭了。我当时表达的意思是‘还是没找到’,可节目播出的时候字幕却变成了‘终于找到了’,编导对录像进行了后期剪辑,删掉了中间的一段。”
节目播出后,同事和学生们都向许贺表达了诧异:“你当时怎么这么怪异?那不像是你呀?真看不懂。”许贺只得一遍又一遍地解释。“有的还以为我被寇涛涛拒绝后心灵受到了打击,特意来安慰我。”许贺笑道。 退出:每周末往返沪宁“累坏了”,她的QQ已经爆满
最终,许贺主动退出了节目。任何人,只要被置于公众视线之中,就避免不了被误解,甚至被辱骂,许贺也不例外。可这并非她退出的原因,许贺说她对此倒看得很淡,“有人误解我,甚至有人骂我,不去看那些帖子就行了”——相比较而言,许贺是所有女嘉宾中网络负面评价最少的。
许贺说她选择退出的主要原因是“累坏了”。“太耽误时间了,最近的6个周末,有4个周末花在了节目上,害得我干不了正事。录节目是件很累的事情,一天要录2期节目,一个周末4期。周六一大早从上海出发坐火车去南京,星期天晚上才能回到上海,录制前4小时就得开始化妆、做准备工作。我起初以为录节目是件很轻松的事情,花一两个小时就行,没想到会这么累。我希望能够尽早离开这个舞台。”
许贺请辞,编导再三挽留:“最好能在舞台上让人挑走。”但许贺还是坚决要求离开。虽然没有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遇到“可能的另一半”,但这个栏目的高收视率的确拓宽了她择偶的余地。对她有好感的男士们慕名而来,通过QQ寻求与她沟通。她的QQ好友已经爆满。
许贺非常认同编导说的一段话:“台上牵手成功,并不意味着你们就能走到一起,节目只是给你们提供了一次单独见面的机会——就好比坐地铁遇上一个让你一见钟情的人,你要到了他的手机号码。”相比于台前的“一锤子买卖”,幕后的选择和缘分甚至更重要。 困扰:有好感的相亲对象都在另一个城市
许贺的QQ上一夜之间多出了一群男性好友,把她忙得手足无措。打开QQ,“嘀嘀”声不绝于耳,各种留言雪花般地飘来。她是个热心肠,当好友人数增至100余人时,她仍然一一回复各种留言。可是日复一日,好友人数不断增加,她就“不太敢上线了”。当好友人数多达500人时,她的QQ爆满了,她又不得不删除一部分,以腾出容量。
让许贺感动的是,根据言辞判断,她觉得通过QQ来向她寻求姻缘的绝大多数男性都是真心诚意的。许贺的要求并不高:性格好、人品好就行,经济收入和是否有房无所谓。有两类男人她不大可能接受:抽烟的,以及离异后带着孩子的。“众里寻他”,经过一番甄选和细聊,目前有几位男士让许贺很有好感,“有走到一起的可能”。
问题是,目前他们都在异地,而许贺短期内不大可能离开上海,毕竟在学术界,她还只是个稚嫩的晚辈。也就是说,如果她与其中的一位进一步发展关系,对方就得去上海“投奔”她,否则就得两地分居。
记者留意到,在各地方台播出的相亲节目上,相当部分成功牵手者都不得不去面对身处异地的问题,地域问题也成了许多嘉宾最终没有选择中意者的重要原因。 “富二代”“拜金女”
宣传错误婚恋观?
局内人剖析“电视相亲热”
在这一轮电视相亲热中,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是始作俑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栏目制片人王刚侃侃而谈。从节目的构思到出炉,再到超乎想象的火爆,他如数家珍。
去年年中,江苏卫视内部例行“报题”,王刚留意到都市“剩男”、“剩女”问题日益突出,便写了个“相亲节目”的方案。台领导认为这个选题很好,要求员工执行。
起初,这档节目是定在周末的晚间非黄金时段播出的,可样片出来后,台领导觉得效果超乎预期,决定把它挪到黄金时段。趁着春节黄金周的东风,《非诚勿扰》迅速窜红。其他电视台迅速仿效、跟进,一时间,相亲类节目横行屏幕。王刚说,《非诚勿扰》已经创下了近5年以来全国省市级卫视系统的栏目收视新纪录。
根据“索福瑞71城市收视率统计”,《非诚勿扰》已经成为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的节目,牢牢占据全国卫视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 制片人:
“拜金女事件”是极端个案
相亲类节目的火爆,也引发了相当部分观众的不满,甚至愤怒。在不同电视台的相亲节目中,几乎都有一个或多个“拜金女”大行其道,有人甚至赤裸裸地宣扬自己“非富不嫁”的择偶原则。《非诚勿扰》中有位23岁的女嘉宾,每见一名男嘉宾都先“嗅一嗅他身上有没有豪门的味道”,然后发表一番“拜金言论”,结果遭致愤怒的观众发动“人肉搜索”,单位的电话被打爆,对她的语言攻击遍布网络,她不得不选择退出。
这类事件让大众质疑:相亲类节目是否为拜金思想提供了传播平台?《非诚勿扰》栏目制片人王刚认为,“拜金女事件”只是极端个案,并不是普遍现象。
然而,环球网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网友认为电视相亲会误导中国人的婚恋观。有网友说,节目中的“富二代”夸耀自己的身价及背景,“拜金女”对对象身家要求苛刻,“又一次给占绝大多数人口的 ‘穷二代’一种‘没钱就找不到对象’的印象”。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