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学术期刊国际化这个问题上,学者、期刊人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等达成了一致:国际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华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仍然在摸索和渐进之中。 尽管在学术期刊国际化问题上无论是学者、期刊人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都达成了共识,即国际化是期刊发展之必然选择,但在实践中,国际化对华文学术期刊而言,仍是一个在实践中探索、渐进的过程。文化全球化的背景已经置中国于国际上的一席之地,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世界的影响力日趋增强。全球范围内的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往来和相互依存已是不争的事实,离开全球化的孤立的本土文化已难以存在。因此,辩证地处理好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关系,在形成中国话语权的基础上,实现华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才是顺应时代的学术期刊的文化观照。对此,华文学术期刊要实现如下几个转换。 第一,从传统的封闭办刊到现代的开放办刊,实现一种思维范式的转换。就华文社科学术期刊而言,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的状态。如高校学报系列,多数都是以服务本校的教学、科研为导向,自产自销是其长期以来定位的结果。这种状态下的学术期刊基本还处于解放思想之初、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学术期刊的定位。当然,也有一些改革意识和危机意识较强的高校学报,及早就进行了开放办刊的尝试。如教育部名刊工程31家入选期刊等。这些学术期刊把学术目光瞄准国内学术乃至国际学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确立起现代的开放办刊模式,实现了思维范式的转换。这种转换也符合了学术的开放性特点。学术作为社会文化的反观之镜,要想立足当今世界并不脱离时代,就要在开放的基础上映照当下的文化样态,进而实现学术的社会观照。 第二,从立足本土到期刊国际化,实现一种生存理念的转换。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依附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华文学术期刊必须把国际化摆在生存的首要位置,接受国际化的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文学术期刊特别是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较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先行一步,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就显得相对复杂化。就目前情况看,华文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十分有限。以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人文学科学术论文检索途径SSCI(社会科学论文索引)和A&HCI(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索引)为例,这两个论文检索数据库面向的主要是以英语语言为根基的学术研究,收录的期刊也以英文期刊为主。当然,我们在这里只是以此作为例证,并不考量其收录期刊的合理性因素。这与当前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并不相符。另一方面,华文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要想国际化,需要搭建一个能与国际学术同行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才能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国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 但是,国际学术上不能缺少“中国声音”与“中国话语”。国际上这种中国话语地位的形成是华文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基石。这种国际化既可以是“走出去”,也可以是“请进来”。从期刊的现状来看,“走出去”需要一个过程,但“请进来”却相对容易实现。华文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吸纳国外的优秀学术资源,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的“话语”体系当中来。通过在全球化之“同”语境中,寻找文化的差异性,在“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中建立并形成思想对话机制。我想,这同样是对期刊国际化的思维范式的解读,是一种学术视野的转换,更是生存理念的改变。 第三,从单一纸质刊到多种存在介质,实现一种存在方式的转换。以网络传播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及交流体更方便、快捷,瞬间即能到达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其传播速度之快和超地域的流动方式,形成了全球化的文化交往。各种互联网络传播、即时聊天工具、微博、手机无线网络等似乎摆脱了文化的地域、空间的束缚。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学术期刊,也应顺应形势,可以以纸质刊为基础,拓展网络报刊、手机阅读等多种存在介质,使其存在方式多元化,适应时代的需求。 第四,从单打独斗到集约联合,实现一种办刊模式的转换。集团化是国际化的必然前提,单打独斗难成气候。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比。一方面,国内好的学术期刊难以国际化的原因,在于其基本处在各自办刊、单打独斗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期刊都是大的出版集团旗下的,这种集团化的出版模式可以让学术期刊拥有一个传播的平台,这有利于文化取长补短促进发展,进而实现交流融合的目的。所以,集团化应该是国际化的必然前提。 关于这一问题,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都意识到了应该走集团化的模式,才能国际化。社科期刊的集团化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生成。在探索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生成上,一些办得较好的学术期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创办英文刊等,但没有形成集团化的模式,影响微小。目前一些社科学术期刊在进行有益的探索。比如,以《中国社会科学》为首的六刊一报的运作模式是基于自身优势力量的整合与集团化运作。而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以中国知网为平台联合创办专业网刊则是打破校际界限,整合名校优势学科,借助网络传播管道,形成专业网络期刊。从集约联合来看,这种模式更符合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术平台的搭建,是一种开放意义上的集约化、专业化、网络化,具有一定的潜在发展空间。 第五,从人文社科大综合到专业刊,实现一种研究范式的转换。当前,中国内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基本状况是:综合性期刊数量多,而专业性期刊数量相对少。国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传播力”与“核心竞争力”成为其精神内质。因此,作为文化与学术载体的报刊体制改革被提上行政日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报刊体制改革也多次进行调研,面对国内众多的综合刊和国外学术期刊专业化等的比较研究中,总署提出专业化、数字化、集团化的学术期刊改革和发展方向。这种选择符合全球化的文化发展需求,同时也是国内新闻出版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要求。因此,从宏观的国家的文化体制建设方面来说,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专业化改革势在必行。 今后,华文学术期刊需要不断转变思想,加强与国际之间的交流,通过转型和升级与国际化进程接轨,进一步实现期刊的国际化。更多观点请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