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期刊业需要抓紧调整和改革春光进行转型

来源:华夏经纬网  发布日期: 2013年9月23日 10:07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上,期刊业界普遍认为,纸质期刊即使面对着数字化的冲击,还将有着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将在未来几十年中继续担任值得信赖的文化载体。传统期刊要抓住机遇,加快调整与改革,方可在转型中重获新生。

  辉煌尚未到末路

  当前期刊难再现当年洛阳纸贵的盛况。有人说,我国期刊业“如同一片落叶,好像在飞翔,其实在坠落”。但也有专家比较乐观,认为“虽然在坠落,毕竟还在飞翔,在飘落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还有可能向上飞扬”。

  勿庸置疑,网络阅读强势发展,分流了传统期刊部分读者,分流了部分广告,很多期刊社经营困难。但也不可否认,传统期刊在一定时期内仍是行业主体,在部分领域和部分地区处于增长态势。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用一串数字证明,网络阅读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阅读也在攀升。我国期刊总印数实现8年持续增长,目前达到34亿册,比2005年增加近6亿册。我国科技人员从期刊中获得的情报信息占整个情报信息来源的70-80%,有的学科占90%以上。

  “纸质期刊永远不会消失,就像网络生活并不能取代实体生活。”约翰威立商务服务(北京)有限公司高级经理严军对记者说。

  新形势下的独特优势

  台湾电子书协会理事长俞国定也认为,纸质期刊不是在衰退,而是调整,与电子阅读融合共同发展。

  2013世界杂志媒体创新报告显示,在过去几年里,不少成功的纯数字杂志都在创办自己的纸刊。Net-a-Porter是一家专营奢侈及时尚品牌的电商类网站,网站决定推出自己的纸版杂志《Porter》,每年出版6期,每期300页,将提供更有深度的内容,在时尚资讯和专题中夹杂关于政治、文化和艺术等领域的精彩故事。其姐妹网站Mr.Porter早前也推出了印刷杂志《The Mr.Porter Post》,销量反响极好,印刷量13万本。

  在信息碎片化、飞沫化的当下,网络阅读固然有其便利优势,能够满足快节奏生活需求,但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人们思考和提升的过程。人们面临着互联网时代普遍存在的信息过载问题,希望能够真正专注地阅读一些高质量的文章。

  2013世界杂志媒体创新报告表明,目前相当数量的读者还是愿意为纸刊付费,对数字刊的付费意愿相对较低。

  期刊消沉的原因

  纵观期刊的进退消长,网络冲击当然不是唯一的原因,而与整个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文化多样性,社交方式变化,生活节奏加快,受众年龄段差异,人群阅读方式改变,都是影响期刊阅读的因素。

  比如文学期刊,数字阅读出现以前就逐渐冷落,这是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这两年文学期刊反而有所好转,当然已很难再现昨日的辉煌。

  “当年文化生活单调,电视受到百姓钟爱,湖北广播电视报最高发行158万份,一个县市都有10万份。”与报刊打交道多年的张士龙谈到,这份报纸服务性、可读性很强,现已改办了时尚类刊物。并不是办报刊的人没努力,而是大势无法扭转,时代抛弃了它,市场不再需要它。

  无需讳言,我国期刊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单就规模来看,近万种期刊分散在六千多家出版单位,平均一个出版单位不到两种。而美国约翰威立(Wiley)出版公司拥有10多个学科领域1500多种期刊,它是全球第三大学术期刊出版商。

  我国近万种期刊中有不少是人们所谓的“垃圾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过滥,一些学术期刊质量低下,只沦为收取版面费的职称论文汇集。

  事实上,我国期刊发展空间巨大,现在期刊人均不到3册,与发达国家年人均拥有量差距很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统计,世界年人均拥有期刊5.2册,日本20多册,美国10多册。

  抓紧调整和改革,春光将无限

  石峰认为,期刊业当下需要抓紧做的,一是调整,二是改革。

  调整结构,应大力发展消费类期刊。发达国家消费类期刊一般体量较大,美国消费类期刊占70%,我国消费类期刊占比不到30%,学术期刊占比超过一半,不适应读者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有碍期刊产业发展。

  产业型期刊发展不可忽视。计算机、房地产、汽车产业都催生了不少电脑类、房地产类、汽车类杂志,而且不少汽车、电脑杂志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

  “中国正处在全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机,只要纸本配合新媒体发展,将掀起纸刊革新,同时挖掘出产业期刊巨大的潜力。”俞国定十分看好产业类期刊,有意将来大陆寻求更多合作和发展机会。

  报刊改制改革的推进或为期刊业带来新契机。放开非时政类刊号的可能性在加大,一旦松绑,期刊总发行量必将明显上升,能更有效地满足读者需求。

  对于现在传统期刊业即将进行的转型升级之路可以用一句著名的古诗来形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多新闻请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