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范以锦:报业比报纸更容易消亡

来源:必胜印刷网  发布日期: 2013年10月14日 09:33 

  以下是记者对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范以锦的专访,话题围绕着报纸媒体和报纸行业进行。

  记者:目前整个报业发展形势不是太好,对于新媒体有诸多尝试,但未找到可行之策,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范以锦:纸质媒体介入新媒体的转型目前的确很尴尬:不转,等死;早转,早死;无思路乱转,找死。我们现在闭着眼睛都可以说出一大批做得好的知名纸媒,但如果问及哪个纸媒往数字化转型做得好,那怕睁大眼睛都不易找到。成为经典案例的很难找到,只有相对做得较好的。

  纸媒往数字化转型,从技术层面来说并不难,很多纸媒都办起了网络版、手机报等。难就难在办起来之后如何形成影响力,如何找到市场模式、赢利模式。

  新媒体与传统的纸质媒体是不同的传播形态,受众的接收方式和感受是不同的。纸媒习惯把自己的受众称为读者,新媒体将受众称为用户。读者是比较被动地接收信息;用户是“我需要用才选择你”,掌握了运用媒体的主动权。网络有大量的信息,选择余地大。网络上不仅可以看新闻,还有供你玩乐的平台,有为你的“衣食住行”服务的大量信息。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发布者,随时可与他人互动,“我的媒体我作主”。我们的纸媒经营者习惯于传统纸媒的运作,把这一套搬到新媒体上来运作,肯定水土不服,必须更新观念,以新的理念来运作新媒体。但那些经营效益很好的商业门户网站是否就可以成为榜样呢?具体经验是学不到的,理念可以学,他们“强烈的用户观念”就值得学习。

  传统纸媒转型困难也与体制机制有关,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才能吸纳人才,才能开展良好的资本运营,才能打造技术的强势,才能更好地跨媒体发展。

  记者:党报的发行量稳中有升,都市报则呈现大幅下滑,这一趋势会一直持续吗?照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哪一天报业市场中只剩下了党报群体?

  范以锦:前些日子,我给西部的部分地市机关报管理层讲课,了解到他们的危机感没有其他地方大,报纸发行量有保障,政府的行政手段很到位,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完不成机关报发行任务要一票否决。其实,全国各地对机关报的发行都是非常重视的,执政党的直接喉舌,不重视不可能。

  除少数机关报之外,大部分机关报相对于都市报来说版面要少,经营压力要小。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机关报已断奶,自负盈亏,照章纳税。但如果将来经营发生问题,无法自负盈亏,政府也不会见死不救。

  而非机关报的都市类等市场化程度高的报纸,死了也就死了,财政是不会拿出钱来扶持的。目前那些原本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都市类媒体碰到的困境是机关报所不能比拟的。这类媒体发行量大、版面多,靠大量的广告来支撑。规模越大风险越大,比如广告有5亿元,利润1亿元,只要某个广告支柱行业一旦不行,就有可能掉1个亿的广告,即把最后能形成利润的份额全掉光了。

  这是否意味着将来只留下政府扶持的机关报呢?不至于那么悲观。市场化报纸是走市场过来的,市场观念本来就比较强,只是面对转型期未能找到新的模式。总会有一批纸媒在探索中寻求新的突破。

  记者:报业经营谈来谈去,像做房地产、酒店、文化创意园等等,但找到赢利模式的少之又少。您认为目前的报业经营存在哪些亮点?

  范以锦:报业经营也有做得好的。比如大众报业集团,2004年利润为3750多万元。在报业严冬论在中国兴起的2005年,利润达到5200万元。既然是严冬,按理这几年在拐点中应该困境重重,难以脱身。然而,大众报业却有着出乎寻常的表现,逆势而上。2010年,大众报业集团总资产、净资产、总收入、实现利润等综合实力,进入全国报业前六位。到了2011年利润达到近4亿元,2012年利润跃升至7亿多元,现有的14报5刊1网站全部赢利。大众报业的主业优势突出,产业布局得当,采取合作、吸收、兼并等行动壮大报业和拓展多元经营,赢利能力良好,发展后劲足。浙报集团先是通过多元化经营积累一定的资金,通过上市获得更多资金,现在他们强调要把主业做强。除了报纸这一块,往新媒体、全媒体发展方面力度很大。

  当然,他们讲的新媒体是泛媒体概念,把介入网络游戏业务等,也当作是往全媒体发展。

  人民日报数字化转型应该说也是不错的,除了人民日报的内容在人民网呈现之外,他们没有停留在复制的水平上,在人民网上有许多新内容,包括对舆情的分析、评论等,形成了非常权威的点评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场。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也做出了影响力。大家都说纸媒不行了,但他们在网上对舆情分析的基础上,转化成纸质版的《网络舆情》,刊物也很有影响力,创造了良好效益。

  尽管人民网的经济效益与那些商业门户网站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他们算是做得比较好的。

  由杭报集团打造的杭州19楼网站,除了提供新闻之外,为用户打造的“衣食住行”生活消费平台吸纳了大量用户。南方报业下属的南方都市报与腾讯联办的“大粤网”,共同打造广东城市生活门户网站,站在互联网巨人的肩膀上成为巨人的一部分,发展势头和经济效益都不错。

  记者:您在南方报业从事这么多年的报业工作,请问您感触最深的一点在哪里?

  范以锦:要当一名好记者不容易,要当好报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就更不容易。有机关报背景的报业领导是官员、文化人、企业家的混合体,要有社会责任、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精神,还要对国有资产负责。既要管好导向,又要“养家糊口”,实在不容易。攻与守、进与退的平衡,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技巧。

  记者:您认为报业还有春天吗?到底这个春天在哪里呢?这么多报人都处于迷惑中,请用您的经验来指点一下迷津。

  范以锦:2005年的时候,面对报业“严冬论”、“拐点论”,我针对纸媒呈“抛物线下滑、进入漫长的严冬一去不复返”的看法提出,纸媒会时起时伏,不可能直线下滑,还会出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荣共存的春天。我还认为,对有改革创新精神的纸媒来说还有春天;而对一味守旧、创新意识差的媒体来说“严冬真是到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2005年只是“拐点”的预言,这种预言让媒体人及早看到危机,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真正比较困难的是2012年,有人认为这才是拐点。我认为,2012年是拐点的“预演”,如果连续几年连强势的市场化媒体都不行了,并出现了倒闭潮,拐点才真正到来。西方说拐点也说了好多年,只有到了强势的百年大报都倒了,并形成了倒闭潮,才觉得真正的拐点到来了。中国的媒体本来就太多,倒掉一些没有影响力的小媒体当属正常。网站倒掉的也够多的了,你能说新媒体的“拐点”来了吗?

  现在都在热议“报纸消亡”的问题,探讨这个问题,要明确三个概念:

  一是报纸不容易消亡。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媒体的传播形态,总有人喜欢。

  二是报业易消亡。当报纸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经营,不能成行成市时,纯报纸产业就不存在了。将来报业集团会变成“全媒体集团”、“现代传播集团”等。

  三是报纸单位会分化。报纸不赚钱了,并不意味着报纸消亡,也不意味着报纸单位垮台。纸媒要坚持创新,包括形态、内容、经营的创新,也包括介入新媒体模式的创新,以及将纸媒品牌延伸到多元经营平台的创新。即使纸媒本身不赚钱了,但纸媒单位可能还在赚钱。

  因此,报纸行业市场面临着一个升级和转型的时代,从事报纸行业的人员要把握好这次机会。更多观点请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