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秋冬季的广告大片以全新的态度面世,往常华丽高贵的姿态不再,而是以一种稍带低俗甚至尖锐的方式,向众人表现自我,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了解更多广告新闻精彩内容。 华美,高贵,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这些奢侈品大牌的固有标签,在其2013年秋冬季的广告大片中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平庸甚至堕落的人,他们被禁锢、迷失,他们挣扎、没有希望。其实,世人对于大牌的要求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生活装点,他们希望大牌更为尖锐地刺进社会和人生的实质,哪怕那是痛苦、不堪的,比如在模特起用上避免种族歧视的误导。同时,大牌设计师们也不再关心“穿什么”的问题,而是转而关心情感、社会、自我等终极命题,尤其是如何在规则化、扭曲的世界中找到“自我”。 从未远离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Prada想要告诉世界什么?是不是有什么不可测的力量动了Prada的奶酪?这恐怕是这个秋冬季最热门的时尚话题。 在Prada 2013秋冬平面广告中,一张黑皮肤面孔的模特引起轩然大波。近20年来,Prada没有起用过黑人模特拍摄自己的广告。“时装行业总体上存在大量的种族问题,没有哪个品牌像Prada一样一意孤行展现几乎全白人的面孔。是什么使公司改变初衷在季节广告大片里起用黑人模特呢?” 著名的女性网站Jezebel的博客写手詹娜·索尔斯这样问道。 颇有意味的是,近日,全球四大时装协会都收到了来自NGO组织Diversity Coalition的警告信。这个由著名黑人模特哈迪森领导的组织,义正词严地声称,纽约时装周、伦敦时装周和米兰时装周及巴黎时装周长期使用白人模特,而这已不仅仅是审美方面的问题了,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与巴黎时装周组织方的反应冷淡相比,美国设计师协会对此显得相当积极。该协会首席执行官表示他与美国设计师协会主席专门讨论了此事,并给协会的设计师发邮件,倡导模特使用的多样性。 “时装也是政治,政治会影响生意哦。” 早在2011年,资深时尚评论员王彤晖就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一年,Dior正式辞退了与他们合作了15年的首席时装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因为这个不羁的时尚大咖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涉嫌用语言和暴力侮辱一对犹太情侣而被警方逮捕,种族歧视的帽子被扎实地扣在了他的头上。 不管Prada们愿意与否,政治和社会问题从未远离过它们。就如外在的华丽服饰无法解决人类内心的空虚与矛盾,时尚无法抹杀社会焦虑的存在一样。因此,近年来,大牌们的视野开始转向一些终极命题。 在Prada 2013秋冬系列的电影广告片中,一些陷入世俗生活中的男女在一幅幅简单、格式化的家庭场景中极力地演绎着自我。按Prada的解释,本季的主题是探讨“与生俱来的高雅气质与世俗平凡的情感”。的确,这是个标准化却又被扭曲的世界,在饮食男女的喜怒哀乐之外,人们是否还能有更多自由的精神空间,以匹配那生就不甘平凡的身与心?Prada有意地融入了一些黑色电影的元素,镜头下是一个个封闭的空间,每一个物、每一个人看上去都是不被注意的环境中的一个侧面,而现实环境的永存对于人的决定性却是无法逃脱的。因此,Prada影片中的男女没有笑容,眼神中没有希望和内容,只有当下,很难看到历史和未来。 时尚营销专家称,时装广告背后的创意灵魂实质上都来源于时装设计师。已经60多岁的缪西娅·普拉达(Miuccia Prada)女士看尽了时尚界的花哨与起伏,与大多数的年长者一样,回归简约是她的必然选择。有人猜测,本季Prada的这些广告大片是在鼓励人们那些永恒的主题,比如生活、社会、情感、自我。正如缪西娅·普拉达对此片的一个发言中所说的那样,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妇女和生命,谁还会关心穿什么样的衣服? 重口味中探究“我是谁”? 相比其他大牌的本季广告,Prada的表达算是最温和的了。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2013秋冬广告片是绝对的重口味。一个风情万种的T台模特独自徜徉在深夜的狭窄街道里,她时而半裸甚至全裸,迷茫的眼神与步伐中是精神的无所寄托。在她的意念中,T台不是美丽和高贵的地方,而是她机械性地从无数个门里走出来、走进去,扮演着无数的别人的地方。然而真正的她自己,对于华丽和喧嚣是疏离、困惑、恍惚的。 这与此前路易·威登的一则更过火的秋冬广告一脉相承。在那则广告中,最底层的妓女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有人解读,这是路易·威登想挖掘底层消费市场。但如果放在更广大的意义上去解构,这种唯市场论就显得太过简单化。在文化学者看来,“自降身价”只是表面,“我是谁”这个要命的问题或许才是路易·威登的所指。当贵妇们剥下华丽的外衣,如果不能解答自我的归属和本质,她们又与那些底层女子有何区隔? 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的本季广告片则是一群大型宗教家庭里的复杂人物,他们扭曲的身体姿态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爱怨、猜忌,以及抓狂的内心挣扎。在西方,宗教是人们获取“我是谁”答案的最主要的途径。然而,在物欲和人性的交织中,宗教似乎很难给予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有时反倒是另一个精神枷锁。 其实,在“我”的层面上,设计大师们的困惑和哲学家们一样多。Emporio Armani 2013秋冬广告中,幻影和镜子充斥镜头,多个我或是类我同时存在。镜子与幻影或许就是我们所存在的社会和舆论圈,褒奖与贬低都会令我们失去方向,产生幻觉和眩晕,那个最初、本质的我已经难寻踪迹。 这样的画面是设计师蓄谋已久的。与缪西娅·普拉达想做总结式的作品一样,有着40年从业经验的设计师乔治·阿玛尼在Armani 的副线品牌Emporio Armani 2013秋冬系列中,挑选了40年间最具代表性的佳作。这样的心思在2012年秋冬系列中就已见端倪,尤其是宽松的及膝的百慕大短裤,竟然会与半截裙或连衣裙搭配。设计师已不在乎时尚界咋舌的反应,只要更为随意、更具历史感的“我”得以张扬,又何必在乎那些小小的荒唐。 在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上,叛逆和反传统往往是最直接、有力的回答方式。 比如,圣罗兰(Saint Laurent)2013秋冬男装广告中,“愤怒青年”成为了主角。该品牌设计总监艾迪·斯理曼是摇滚叛逆精神的忠实追随者,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将这样的“非主流”融进了奢侈品中。 还有朋克,它的反传统魅力也已渗透进奢侈品大牌中。自从多纳泰拉·范思哲(Donatella Versace)于1997年从姐姐手中接过首席设计师的大印后,Versace在“歌剧式的超现实的华丽”中就多了朋克的身影。多纳泰拉·范思哲是时尚界首先倡导摇滚风格的女设计师,她会自己穿着乙烯材质的牛仔裤,以此来体现朋克的尖锐和 Versace 的紧身性感。在2013秋冬系列中,大量光亮的皮革、金属肩位的点缀、尖利的银色铆钉,都在展示着女性与这个世界针锋相对中的凌厉感和无畏,这也是多纳泰拉·范思哲所理解的“朋克精神”。 或许,也只有更加个性化地围绕“自我”这个命题玩出花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时尚圈立稳脚跟。回望过去十年间,奢侈大牌的设计师都会在“自我”的问题上倾注全力。最极端的例子是Dior前任首席时装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有评价说,他的设计中既有伊丽莎白时代的高贵质感,又有摇滚歌手和皮条客身上的痞子精神。因此,这个“糊弄时尚的怪才”获得了大批的粉丝,让Dior有了更为骄人的成就。如今,接手巴黎世家(Balenciaga)创意大棒的亚历山大·王(Alexander Wang)也是这个路子,本季广告中那种冷峻、中性的调子,展现并不完整的“我”,显然更易获得眼球和认同感。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