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以往我们对于物品的消费,未来社会经济将进入一个“信息消费”时代,与此相伴的是日益成型的“信息社会”与日益成熟的“信息产业”。媒体在这样一个新经济情境下,其主体功能“信息传播”将发生新的变化,媒体自身的定位也将在新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 信息消费时代来临 从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来看,信息消费涵盖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管理消费等领域,覆盖信息服务,如语音通信、互联网数据及接入服务、信息应用服务等多种服务形态;覆盖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多种信息产品;还包括基于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云服务等间接拉动消费的多样信息服务。其中云计算与物联网在信息时代最为凸显。比尔•盖茨最早在《未来之路》(1995年)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物联网的科学设想,很快他就在自己的家里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小范围的物联网(主要集中在智能家居上)。在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Auto.ID实验室首次提出了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系统,即物联网概念。此后在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4年,物联网因其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即时交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热门技术。在过去20年中,各国领导人纷纷提出了建设物联网的口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温家宝提出的“感知中国”、戈尔的“数字地球”、以及奥巴马倡导的“智慧地球”。各国政府都有发展物联网的要求。 “智慧地球”的核心是指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通俗地讲,它是新一代IL(Interbus Loop现场总线环路)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机”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全球“智慧”状态,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应对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从而打造一个“智慧地球”。作为新一轮IT技术革命,“智慧地球”被认为是挽救危机、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信息消费的提出与实现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它是经济转型的一个缘起亦是目标。在“智慧地球”这一总体目标下,信息消费是一个“跨界”概念,涉及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直接或间接的消费活动,比如购买一部智能手机,从打电话、上网所产生的通讯费到下载安装各种APP,在阅读、看视频、使用团购业务等操作行为所产生的花销都属于信息消费范畴。既有“生产消费”,又有“生活消费”,还有“管理消费”等。它本身即是一个“跨领域、跨系统”的经济新结构。 研究表明,当恩格尔系数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信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欲望会迅速提高,消费支出不断扩大。人们愿意购买并消费信息产品及服务,因为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信息需求,还能进一步带来高效率和高效益。 信息消费将会带动信息技术产品、系统、服务升级,催生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提振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公开数据显示,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到目前,信息消费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力,全球范围内与信息消费相关的产业已达到1.4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占全球GDP总量的2%,且在不断快速上升。 中国2013年上半年,全国信息消费规模为2.07万亿元,同比增长20.7%。主要来自“通信业务”、“软件技术服务”与“信息终端产品”的消费。而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达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这是一片正被不断拓宽且前途光明的“蓝海”。 二、 信息消费“蓝海”的媒介价值选择 对于媒体而言,在面对“信息消费”这4个字时,应明了“信息消费”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多层面、多维度的概念,信息消费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消费作为内容的“信息”本身,还包括“终端、平台、服务”等与信息相关联的产业上游和相关下游领域。这意味着,未来做媒体,始于“信息”,但又不应止于“信息”,媒体不仅仅生产“内容信息”,还应建构与信息相关的平台。信息消费时代,媒体应在“大信息”的版图中,面对消费“蓝海”,重新定义自身,寻找生机。 信息消费涉及领域非常广,既有产品层面的,比如手机购买;也有内容层面的,比如媒介内容购买;还有服务层面的,比如咨询服务购买等。信息消费大致包括的产业有网络游戏、电子商务、通信信息、宽带服务、光纤设备、影视传媒、物联网、云计算等。媒介在信息消费中承担以下几种功能: 首先,信息收集。信息消费的前提是有大量的信息被聚焦起来,通过分类、整合使其产生效用。媒体,其天然的社会功能即“信息收集”,它是社会的传感器、神经元,通过自身丰富的触角将一手、鲜活的各类信息收于囊中,这在“包打听”年代,一支笔、一双眼、一只手就可以将自己所看所想记录下来,发于报端,成为媒体内容传播广远。但在当下的信息社会,新技术弥漫着人们的周遭,仅仅靠传统的方式是无法实现最优的“信息收集”,这就要求现代传媒需具备新思维、新能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各类智能终端等,更有效地收集并更新自己旗下的“信息”,由于云计算与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化新技术的加入,媒体的“信息收集”变得更动态、更多元。可以说,一些具备新思维的媒体机构在“信息收集”的这一最初阶段就能胜出,抢占“信息消费”先机。而有些媒体老套的传统做法势必在第一关上就败下阵来,何谈接下来的“信息处理”与引导用户信息消费呢? 其次,信息整合。大数据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而单一的信息很难产生价值,对于信息的整合,发现其中的关联并且给出阐释,是实现信息增值的重要途径。信息整合涉及文化层、心理层、生理层和物理层等多个层次,跨越PC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等多个设备,以及基于LBS位置服务、物流、金融等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信息。信息消费活动的“信息整合”是媒体对各类“原生信息”的理解、吸收和消化,辅助以智能系统对信息的认知与加工。因此,在“信息消费”新经济时代,媒体的“信息整合”,不再是传统的“报刊文摘”样态的“COPY+PASTE”(复制+粘贴)模式,媒体不再是信息“搬运工”,而是信息“合成商”。在信息整合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智能系统提供的各种便利,搭建起与用户最直接的关联。比如“今日头条”APP(适用于苹果IOS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这一利用算法进行信息推送的媒体APP,就是“信息整合”的新模式,它根据用户的喜好与关切来推送适合用户的信息,可以说这样的“信息整合”更有利于个性化的信息消费。 第三,信息反哺。信息消费过程,实质是一个信息不断创新和增值的过程。这是因为信息消费与物品消费不同,不会越用越少,相反它具有累积性与增益性的特征。新的信息能与人们旧有的知识背景相结合、共振产生新的知识动能。总体而言,随着消费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将不断增加。未来信息是越来越多,可供消费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应清醒地认识到信息的这种“增益”特性,在整体信息、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以提高民众的媒介素养为目标,使他们获得信息既能满足其多样需求,又不至因为信息过载而迷失于信息海洋。媒体肩负着双重任务,一个是提升信息效能,另个一是降低信息噪音。传播与降噪,在信息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变得同等重要。 三、 媒介的结构性机会 信息消费时代,媒介的机会是多元的,触角也应该是多方位的。应走出“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经济思路,而通过跨产业链的“顶层设计”,进入信息社会。涉及到除内容外的多个领域: 终端的机会 终端的消费构成了信息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媒体会制造自己的终端的原因。一方面能增进受众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终端贩售也是媒体获利的新机会。以中国移动为例,中国移动自身拥有7.4亿客户,每23个月左右,客户就要换一次手机,每年要更换的手机数量超过3亿,再加上一些专门的细分客户市场,终端领域在中国前景可待。尽管中国在201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超过了50%,但国内移动用户中智能手机普及率仅在2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中国移动这一通信业的运营商也于今年推出了自有品牌手机,看中的就是这一块大蛋糕。而此前小米、乐视、百度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手机”、“智能电视机”也都是盯着终端生产的机遇。其实传统媒体中也早有看好终端市场的,北京交通台在若干年前就推出了“1039机”,专门是给移动中的用户提供各类指南服务的。 信息消费时代,媒体要看到终端的机会,参与到终端的生产中来,而不仅仅囿于内容的贩售上。中国智能终端在未来3—5年依然有着强盛的市场机会,智能终端价值还没有完全发挥,手机用户中也只有约25%是使用的智能机,中国有1400多万教师、农村教师接近60%、农村医生超过120万、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2亿,这些都是潜在的终端消费者,市场潜力巨大。 数字内容生产的机会 传统媒体在面对信息消费新“蓝海”的结构性机遇时,不能将媒体转型搞成了媒体转场。无疑,数字内容是信息消费时代的新动力,但对于媒体而言,数字内容的生产,不是将传统介质的内容转化成数字,或者是迁移到数字平台上,而是要从用户“需求”出发来生产数字内容。信息消费,始于信息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是在满足人的总体需求,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5个层次所从事的活动中产生的。信息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消费、文明消费、体验消费。媒体未来的数字内容生产首先要在满足用户需求上多下功夫,要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多做功课。一些媒体机构也可以选择通过资本并购、收购的方式实现其新媒体转型,比如近期人民网收购大型网络文学网站——看书网,即是丰富其数字内容,并拓展数字用户的一种举措。以及早些时候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用近32亿元收购边锋、浩方游戏平台,以此获得2000万忠实用户,加之集团原有的600万用户,这些积累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下一步发展大数据业务奠定了基础。 在信息消费的大背景下,媒体机构也可进入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领域,提供相应的信息消费。 除了内容生产要注意“从需求出发”外,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加入,媒体在数字内容生产上必须注意“云计算”与“大数据”两个维度的影响。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对未来媒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在新闻产品的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以及广告领域都有影响。利用云计算可以很有效地降低媒介生产成本。 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例,它有1100万份1851年—1922年文章的扫描文件要从TIFF格式转换为PDF格式,由于数量(约4TB,1TB=1000GB)非常庞大,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和大量的转换时间。得力于云计算,纽约时报工程师将所有的文件传送到亚马逊的S3简单存储服务平台,亚马逊采用EC2弹性云计算方式,运用100台电脑进行并行分布运算,结果仅花了4个小时和大约3000美元就完成了。媒体的内容生产成本就这样被降低了。 大数据的来临,深刻改变着未来媒体的信息生产与呈现。新技术带来新闻生产流程的变化,截稿期与新闻形态不再严格限定,地理因素对于新闻信息收集、生产、消费而言也不再重要,社会活动与数据的信息流提供了新的和未经过滤的素材。而新闻生产也越来越呈现出“内容动态化”与“内容在线管理”的新特质。记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采访来丰富自己的报道。在大数据时代,除了政府、机构、企业等公开发布的数据外,媒体、网站所拥有的用户数据、用户生产的内容,也是新闻从业人员重要的数据资源。那些公开或者隐蔽的数据,都为记者发现新闻选题、拓展新闻深度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大数据还能够利用“算法”生成新闻,利用“机器”进行写作。美国IT杂志《连线》称未来计算机可代替人生产90%左右的新闻。 同时,在新闻生产的采访、编辑、播出的全过程中都可以不断调整甚至重置以符合用户的新需求。这与过去封闭式、一次成型的内容生产方式全然不同,它更强调吸引“用户关注、参与并且分享新闻生产的全过程”。 大数据时代也改变了新闻呈现。“信息图表”在新闻呈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道格•纽瑟姆(Doug Newsom)的概括,作为视觉化工具的信息图表包括:图表(chart)、图解(diagram)、图形(graph)、表格(table)、地图(map)和列表(list)等。信息图表不仅是对文字报道的扩充与延伸,也被当作独立的新闻形式,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信息图谱”,将新闻事件的关联、背景、数据、分析、评论以“图谱”形式呈现,有助于用户视觉化地了解信息全貌。 除了来自终端与数字内容生产的机会外,由于信息消费是一个“跨界”模式,因此媒体面对信息消费结构性机会时,还可考虑“电子商务”,比如物流、网购等,通过资本合作等多种形式介入其中。而面对大量急需开发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媒体机构也可参与其中,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提供与民生相关的订制信息,比如社区信息、健康信息、公共卫生信息等细分地域、细分领域。在利用信息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也能获得经济回报。 信息消费给媒体带来的是结构性机遇,结构性机遇同时也意味着媒体自身要做结构性调整。媒体要拓宽眼界,不能将自己止于“信息的生产者”,还要介入到信息消费的各个潜在领域,比如信息消费的“红利区”:移动即时通信、移动搜索、在线数据处理、存储等服务消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上网卡、导航仪、智能电视、机顶盒等终端消费;以及利用大数据整合、分析信息提供咨询消费等。 传统媒体转身互联网媒体时要转变观念。互联网媒体,首先应是互联网机构,要遵循互联网的基本规律,比如你的用户在哪儿?你的数据有多少?你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再负载上媒体的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新媒体转型。以精英媒体的思路来做草根特质互联网的事,做到后来多半是一个“搬运工”的转场演出而已,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台下,没有观众!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