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情报学家兰卡斯特教授就曾经提出了“无纸信息社会”的概念。当时这个概念引来不少人的质疑,但到了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书籍、杂志、报纸和录像带开始被廉价的电子数据传输取代,人们开始再一次审视这个概念…… 期刊数字化、数字出版与数字期刊 期刊数字化,通俗的理解是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纸本期刊进行扫描复制,改变其载体形态,实现知识内容的数字化存储与利用。数字出版是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从事出版活动。数字化渗透到文献出版的各个环节,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营销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等。数字期刊就是按照数字出版方式生产的期刊。它和传统纸本期刊具有相同的功用,即发表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确认其对作品的首发权,履行著作权登记职责;学术成果认证及同行评议;通过读者的阅读利用达成学术交流与传播的目的,通过订购销售渠道实现知识产品的经济价值,通过期刊的收藏积累或文档保存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数字期刊,特别是大型全文期刊数据库,成功地应用数据发掘、知识发现、超文本链接等先进技术,对期刊内容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提供高性能的搜索引擎,实现“一站式”检索。一个权威的数据库,就是功能强大的科研支撑平台,一旦嵌入研究人员的科研环境,便成为他们须臾离不开的好帮手。在传播时效性和空间范围方面,数字期刊也大大优于纸本期刊。这也许正是数字出版、数字期刊能够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数字期刊冲击纸本期刊 数字期刊给纸本期刊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不容小觑。人们注意到,纸本期刊印数减少,个人和团体订户数量下降,刊物经营发生困难,甚至出现生存危机。究竟怎么看数字化对学术期刊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是国内最大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之一,馆藏纸本图书超过500万册,电子图书200余万种,引进和自建数据库100多个。学术期刊历来是学者普遍使用的文献类型。就期刊采购而言,本馆2013年订购纸本中文期刊1456种,纸本外文期刊897种,合计2353种;同年采购的数字资源中可利用全文的外文期刊7000多种,中文期刊9000多种,合计16000多种。两者比较,品种数量相距近7倍。从期刊利用情况看,差距更为明显。本馆报刊阅览室全年接待3000余名读者到馆阅览、复制报刊资料,而数字资源的极大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例如,本馆引进的中国知网论文下载量达到217万篇/年,西文期刊数据库JSTOR年下载量86000多篇。目前,多数读者已经习惯使用数字资源。凭借海量信息和便捷的利用方式,数字资源成为科研人员获取文献信息的首选。 当然,也有一部分读者多年养成阅读纸本期刊的习惯,对他们需求的满足是我们保留纸本期刊订阅的初衷。而国内某大型科研机构图书馆则已停止了纸本期刊的订购,主要依靠数字资源的网上传递服务来满足科研需求。由此可见,图书馆调整馆藏发展政策,减少甚至取消纸本期刊订购可能会提速。据了解,一般纸本学术期刊的印数维持在1000册左右,质量较好的印数可达2000—3000册。学术期刊的主要订户是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如果这些机构的订数持续萎缩,纸本期刊的前景将会堪忧。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出版部门确实需要认真研究对策、探寻出路。 博弈必将恒久持续 应对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国内期刊编辑出版部门的做法有三:一是学术期刊自办网站,上传论文数字版本,供读者浏览;二是加盟大型数据库(如万方、维普、CNKI等),实现期刊论文的网上传播,获取一定数字资源补偿费用;三是尝试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营销,探索新的赢利模式,积极打造集“在线投稿审稿、在线编校标注、数字出版授权、论文实时发表、网络订购发行、网上浏览下载”为一体的数字出版平台。一部分期刊开始引入开放存取(OA)机制,来满足用户需求。目前,学术期刊出版仍处于纸本出版与数字出版并行的阶段,数字出版呈上升趋势,但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二者的博弈必将恒久持续。 无论如何,学术期刊的生命在于学术,学术进步才能带来学术期刊的繁荣。高水准的学术品位应该是学术期刊的不懈追求。学术机构要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学术期刊的队伍建设,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是不断提高刊物质量、积极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关键。 因此,学术期刊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还是要注重以内容为本,提升杂志本身的素质和水平,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的市场走的更加长远。更多观点请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