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收获》借微信推小说 与微博宣传相互补充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 2013年12月10日 09:40 

  现在的年轻人,使用微信的越来越多,手机就像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每天都呆在身上,《收获》杂志也开通了微信,以后在手机上看杂志消息将更加的方便,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了解更多广告新闻精彩内容。

收获

  近日,《收获》杂志的微信公共账号正式开通,短短几天就有800多位用户订阅。它也成为继《小说月报》5月推出微信公共账号之后,第二家开通此项业务的纯文学杂志。

  “这主要希望在扩大杂志影响的同时,也扩大文学的影响。”《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说,导读性的、简化的内容通过微信推送给订阅用户,再发到朋友圈里,可以赢得更多人的关注。

  微信推送接近杂志的定期投放,形成稳定的关注群体

  “微信有更精准的定位,无效用户较少。”《收获》编辑部主任叶开说,微信推送的投放方式与杂志的定期投放比较接近,更能与传统杂志的定位对接。

  《收获》微信推送的内容,延续了杂志纯文学的特色。《收获》刊登的小说一般很长,微信推送则采取缩写模式,摘出最精华的部分拼接。比如最近两期推送了刊登在2005年第五期的长篇小说《繁花》的节选,配上作者的手绘插图,以及对作者的专访,这在纸质版《收获》上是很少见到的。

  据悉,《收获》的新浪认证微博也开通了一年多,但由于没有定期发布,在快速刷屏的微博上很容易被别的信息掩盖。相比之下,微信每天一期、每期一至两篇的推送方式,受到不少读者的好评。“阅读很方便,坐车、等人的零散时间可以用来读点文学。”一位订阅了《收获》微信公共账号的用户说。

  “微博的面更广一点,微信则有个封闭的圈子,要互相关注才能形成,但是这批关注者是比较稳定的。”程永新说,微信和微博两种方式互为补充,都是利用新媒体来宣传文学的好平台。

  纯文学杂志读者出现断层,借助新媒体培育新目标用户

  《收获》创刊于1957年,既首发过莫言、贾平凹等成名作家的新作,也是余华、苏童、王安忆等作家的声名鹊起之处。它既没有国家拨款,也不靠广告收入,目前发行量维持在10万份左右。“喜欢《收获》的读者年龄都比较大,特别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程永新说。

  “新媒体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新一代的读者,他们已习惯于从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接收信息,不同程度地疏离于传统纸质期刊,这一趋势可能造成文学期刊读者的断层。”《小说月报》总编室主任徐晨亮有些担忧。

  为此,《小说月报》在微信推送上颇下功夫:将每篇新作的精彩片段与创作谈、评论等编辑成小专题,配以图片,逐日发布给订阅者;同时开设“小说新声”、“周末分享”、“微言小说”、“小说家言”等栏目,将纸质刊物所无法呈现的信息每日发布给用户。

  “我们将通过微博宣传、支持淘宝销售、构思与豆瓣合作等,从内容到渠道做出努力。”程永新透露,《收获》近期还将推出官方淘宝店。

  不过,徐晨亮坦言,由于文学期刊发行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还不能准确判断开通微信能在多大程度上带动发行。

  开通微信不算数字出版,对其盈利效果未做乐观估计

  无论是《收获》还是《小说月报》,都没把微信公共账号当成盈利的渠道。因为不收费,它们也不会将当期文章全文推送。徐晨亮说,并未对开通微信的盈利效果有过分乐观的估计。叶开也坦言,“这个并不算数字出版。”

  据了解,两本杂志也都尝试过将往期杂志的电子版放在kindle上销售,“每本只有一元多的分成,成效不是很大。”程永新说。徐晨亮则认为,在这样的合作中,传统期刊基本不参与运营,只做内容转换的基础工作,新媒体平台、数字出版运营方掌握着相当大的主动权。

  “传统出版单位拥有大量内容资源,但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特性认识不足,市场敏感度有欠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认为,传统出版单位与新媒体企业之间应加强深度合作,进行优势互补,产业链各环节应建立协商机制。

  在徐晨亮看来,文学期刊必须摆脱“内容资源提供者”的传统角色定位,充分借力新媒体,向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巩固现有的读者群、培育新读者群。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