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纸媒风光不再 媒体人出路何在

来源:执行官  发布日期: 2013年12月13日 15:22 

  社会化媒体是一个短时间的现象还是哈吃那个就的呢?纸媒真的要推出视线了吗?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真的抵不过一些新技术垫底广泛用户支撑的社交圈吗?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了解更多广告新闻精彩内容。

社交

  近年来,纸媒将死的言论甚嚣尘上,国外几家百年老报因经营不善被收购,国内一些媒体大佬似乎春江水暖鸭先知地率先行动起来,如《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出来创办正和岛、21 世纪传媒创始人刘洲伟离职,投向移动互联领域。

  一时间,沸沸扬扬,风声鹤唳,搞得一帮做纸媒的编辑记者们心思浮动,身边不少媒体朋友谈论加紧跳槽转行的话题,新闻学的毕业生也彷徨失措,悔恨选错了专业。

  首先我们需要反问,传统媒体真的要死亡了吗?纸媒集体萎靡,数量减少,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要说死亡还为时尚早。当年电视出来,收音广播电台也没见消亡啊。电影业低迷一段时间后,如今重新焕发光彩,成为都市人群的精神消费食粮。

  可以看到,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纽约时报》等百年老报仍然充当着意见领袖,国内的南方报业、浙江报业、《新世纪》周刊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拥有忠实的读者群。行业不景气,精英出离,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下滑的背景下,精品文章,优秀的深度报道显得弥足珍贵,这就更需要真正优秀的传统媒体人才来支撑。另一方面,优胜劣汰,传统媒体数量减少,自然对质量要求更高了,优秀的编辑记者反而可以向优秀刊物集中。

  事实上,细分的行业媒体仍然活得相当滋润。他们在某个行业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对企业需求有着深刻洞察和挖掘,利用媒体身份搭建起资源对接平台,有的打通产业上下游,有的直接帮企业招商。如牛文文创办的《创业家》就是搭建创业者和投资者对接的平台,获得了风投认可。

  一些媒体大佬离开纸媒,并不是完全离开媒体行业,只是离开原来禁锢僵化的体制,选择更能施展拳脚的新媒体平台,比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过去的事例证明,所谓替代和颠覆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其人才大多来自于传统媒体。无论是当年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四大门户,还是后来的优酷、虎嗅网等新媒体,都是如此。新媒体在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上,跟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但核心要求仍然是对新闻的洞察和把握,在传统媒体里面锤炼过的人反而有自己的优势。

  退一步说,就算不在媒体行业混,外面的世界依然广阔而精彩。

  好的记者是一个活动家,好的编辑是一个思想家。从事媒体写作,可以锻炼写作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概况总结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发现能力等等。另外,媒体人士见识多,人脉广。这些能力和素质对于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传统媒体人转行首选的道路可能是去企业公关部。他们对新闻点提炼到位,写出来的新闻稿具有行业性和新闻性,而且,与不少媒体熟悉,交流沟通方便;其次,也可以进入咨询策划行业。咨询策划过程中,做项目需要深入企业调研,跟企业家和高层访谈对话,从而找出问题,挖掘需求,讨论方案,形成报告,这些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驾轻就熟。

  地产策划大师王志纲透露,自己做地产策划的核心能力,就是来自于10 年新华社记者经历练就的三板斧——对新事物永抱好奇心和发现事物之间联系和规律的能力;再次,媒体人也能创业。前面提到的刘东华、刘洲伟、牛文文都是属于这一类。龙湖地产女董事长吴亚军是成功的典范,她于1988 年进入《中国市容报》做记者,依靠报纸平台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关系,为后面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总而言之,外部环境的改变是起次要作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在因素。媒体人将自身基本功打牢了,去哪都能有春天。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