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为广告“私人定制”的电影,你看吗?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日期: 2014年1月31日 14:01 

  2013年岁末,由冯小刚(微博)导演的贺岁片《私人定制》在全国院线公映了。在《私人定制》票房飙升的时候,也有很多观众开始吐槽,吐槽的原因是电影中的植入广告太多,影响了观影的品质。更有观众认为,《私人定制》不是给观众定制的一部电影,而是一部给广告定制的电影。

  的确,近年来冯氏电影中的广告植入已成为其特点之一,随着大量的广告植入影片,观众、电影人以及法律界人士又是如何看待?这种给“广告定制”的电影,你到底会不会看呢?

  片方 植入式广告已成商业模式

  1月10日,记者来到本市一家影院专门观看了电影《私人定制》。在整部电影中,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从功能型饮料到恋爱网站,从品牌白酒到地产项目,从矿泉水到银行,影片中共出现叫得出名字的广告品牌有十多个,难怪有的观众将《私人定制》称之为“广告联播”。

  冯小刚电影出现植入广告并非这一两年间的事情。被称为国产影片“植入式广告鼻祖”的冯小刚早在十几年前就熟谙这种商业运作的手法。从1999年的电影《没完没了》开始,植入式广告成为冯氏电影中,除了幽默搞笑之外的一大特点。近年来,几乎在冯小刚的每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广告的影子。在早年的冯氏电影作品中,植入式广告仅仅是点缀式的出现,整部影片中出现一两个商业品牌尚能让观众接受,也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广告的“感染”。冯氏电影的广告收入也一直在几百万元之间徘徊。

  从2003年的《手机》开始,影片中的植入式广告收入飙升到700万元,2004年的《天下无贼》植入式广告收入出现了井喷式增长,突破了4000万元。随后,在《唐山大地震》和《非诚勿扰》中的植入广告也分别突破了5000万元的大关。难怪冯小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电影还没开机,成本就已经回收一大半了。

  影片《私人定制》中的植入式广告,更是华谊兄弟在电影票房之外的一大收入。据了解,《私人定制》的植入式广告收入已达8000万元,成为内地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收入“状元”。

  冯氏植入式广告十年间收入翻了十倍,不仅创造了国产大片广告植入的记录,更是通过对白植入、道具植入和场景植入等方式,将植入式广告这一商业模式彻头彻尾地引入了国产电影市场。

  其实,电影植入式广告由来已久,并非冯小刚的创意。早在1929年,首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铁翼雄风》中,就出现过“好时”巧克力的植入式广告。近年来,影视剧植入式广告更是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在美国的影视剧产业中,每年的总收入可以达到900亿美元,其票房收入仅占到100亿美元左右,其余的收入大多依靠植入式广告以及其他产品衍生获得的。一向受到观众喜欢的“美剧”产业中,有大约75%的制作费用是源自广告收入。

  观众 支持、反对各执一词

  电影植入式广告已成为产业化发展模式,观众对此又是如何看待呢?观众李欣说,他在电影《私人定制》上映的第一天就和朋友买票去看了,对于影片中大量出现的植入广告,他比较反感。李欣认为,花钱买票去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而电影又通过植入式广告来“消费”观影人,这样做有些不合理。此外,不断跳出来的广告是一种干扰,打乱了观影过程中的思绪,令观众感到不快。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和李欣有着同样观点的观众不在少数。还有部分观众对这种现象表示担忧,他们认为,类似《私人定制》这样大量出现植入式广告的电影,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影片了,这样的电影已经是为广告定制的电影了,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所有制片人都站在商业的角度,为广告去定制电影,未来的电影艺术也会变了味道,如果所有的电影人都热衷植入式广告,未来人们对于电影院的兴趣肯定会越来越小。

  何晓彤是一位90后,她对于电影植入式广告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现今社会就是广告社会,走到哪里都会被广告商所“消费”,一部电影中出现点广告也就无所谓了,再说,影片中出现一些有品质的商业广告也是给观众提供了一种信息。

  也有部分观众对电影植入式广告表现出“兴趣”,天津科技大学的学生刘彦和同学一起观影的过程中,总在留意哪里是导演刻意的广告行为,在他看来,能够猜出导演“刻意伪装”的广告行为,似乎也是一种乐趣。

  电影人 艺术商业应有所区别

  业内人士又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呢?“为什么叫植入式广告?是因为广告行为要符合剧情需要,如果让观众看出生硬的广告痕迹,就会对作品有着难以弥补的伤害。”国家一级编剧、导演许瑞生说:“无论如何,作为导演来说,首先尊重的应该是艺术作品。”

  对于电影的商业运作,在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影评人,北京鼎闻兄弟传媒总经理刘邦邦认为,作为制片方一定会想尽办法,多方面去拓展收益。就目前的市场看,电影的资金回收渠道主要是靠票房,但是票房是不可预测的。还有一部分收益来自网络以及电视的版权,可目前电视网络版权费用也不算太高,所以也造就了植入式广告的市场存在。现在大家也逐步认识到一个现实,电影是个产品,而不是纯艺术作品,它要承担包括收益等多方面的功能。在电影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电影只有不断地拓宽回收渠道,才能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制作中。

  本市著名影评人任丘的观点是,电影是否可以出现植入广告,一定要看电影本身的属性。如果这部电影是完全商业化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又符合剧情的需要,广告内容也不是生拉硬拽,做一些植入式的广告无可非议。如果影片的属性是艺术型作品,这时再出现广告,就会影响电影艺术的审美。在商业化的社会中,影视作品出现商业符号是正常的。不过,一定要将影视艺术和影视商业分开来研究,要从艺术的属性中去寻找答案。

  律师 应完善立法保护观众权益

  关于电影植入式广告的看法,观众、电影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从法律角度去剖析植入式广告的现象又是怎样呢?天津善智律师事务所律师国占开说,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植入广告监督机制,植入广告从实质上说,具有目的性、有偿性、委托性等广告的属性,因此应该受到《广告法》的约束。

  国占开律师说,目前,越来越多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从法律的角度上看,植入式广告却与《广告法》的要求不符。我国《广告法》第十三条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植入式广告区别于其他普通广告的特点在于其具有隐蔽性,这种广告贯穿于影视作品中,有时很难让人分辨出其广告属性,从这一点来看,该广告形式不符合《广告法》要求的‘可识别性’,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误导。”国占开说。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分析,国占开说,植入式广告播放的强制性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相违背的。从观影的角度说,消费者到电影院买票时,是想看一部影片,不是想看广告,当消费者在观看电影时,被强制接受广告,播放广告的这项内容,实际上是未征得消费者同意擅自添加上的,违背了消费者观看影片的目的,虽然说这种行为未必会有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但这种强制性足以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此外,从《合同法》的角度考量这种行为也欠妥。消费者到电影院买票,与电影院之间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消费者的合同目的是通过买票观看约定的影片,消费者有缴纳票款的义务,没有义务接受植入广告,在观看影片时增加广告的播放,实际上是增加了合同的内容,而这项内容的增加,消费者在买票时并未被明确告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违约行为。

  有法律界人士认为,植入式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形式,被电影制作方大力推捧,但引起了更多观众的反感,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完善立法,在两者之间寻找大家都能接受方式,以便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提高观影质量。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