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可能有很多种形式,文字、声音、图像、视频、数据等等,它可以是新闻、可以是情报、可以是政策、可以是广告,但说到底,信息的价值是要为用户去除信息落差。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了解更多广告新闻。 而媒体的生存,可以是情报购买者付费,就像大家掏钱买杂志买报纸;也可以是情报提供者付费,因为媒体帮助它把信息传递给了它需要知道的人——比如说,广告。 为什么广告主需要媒体 在过去,媒体的业态,一直是依靠这两条腿走路,尤其是广告。 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用户要知道你企业出了什么新产品,产品有什么新功能,他没有其他的办法知道,也没有办法知道好不好,只能是看电视上的,报纸上的,广播里的广告和报道,尤其是一个产品要同时在很多个地方甚至全国上市,只能靠广告,没有广告就没有销量。 这意味着,媒体为企业承担了产品销售渠道的职能,简单来说,这个时候打广告,不是在花钱,而是在挣钱,每次投放多少广告,能带来多少收入,企业都是心里有数的。 脱媒危机 但现在呢? 技术改变了这个链条,用户不再需要通过媒体了解产品了,他们上企业的网站,可以关注企业的微博、微信、订阅邮件,甚至被拉进企业的用户群组。通过信息技术,企业可以不再需要媒体,就直接到达绝大部分的用户。 这也是为什么小米不需要广告,就能发展这么大的一个原因,不仅仅是它炒得那么厉害,而且在它的销售与客服体系中,媒体确实已经不再是必须品。 这意味着什么?传统的媒体生态中,最核心也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广告,它的边际效应全面衰减。 它们,脱媒了。 企业才是真正的自媒体 有的主编说,广告主们不在纸媒和电视上打广告,全放在网站,放在新媒体和自媒体上了,我下滑的收入,转移到它们那去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同在一条正在沉没的船上,水下的部分正越来越多,只不过,网站离翘得更高的那一头更近一点而已。 就像海尔,它说的是取消杂志的投放,让大家感觉,好像钱全部投给了新媒体,可它投给新媒体的钱还会有以前那么多吗?不可能了。 打个比方,过去企业有100块钱的预算,全部给了传统媒体,现在传统媒体只拿到30块。可剩下的70块并不是都投给了新媒体,而是其中有50块甚至更多,企业拿来自己建平台,开微博,微信去了,而且未来,这个比例还会越来越失衡。 当然,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确实转移到了自媒体身上——只不过,这个自媒体不是媒体人、个人做的自媒体,而是那些过去的广告主,他们自己做的媒体——这才是未来的自媒体。 而这样的自媒体,其实也不再是媒体,而将成为企业营销和售后服务的延伸甚至是主体。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媒体的冰河世纪 这为我们自己带来的改变是,必须时刻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未来媒体怎么去生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不是一家两家媒体经营好与坏的现实,而是整个行业已经被从根本上颠覆的现实。 如果说一个优秀的记者自己要做自媒体,在一些平台上拿拿稿费,发点付费发布的软文,靠着人情混一点小的广告收入,赚一点小钱维持收入不下降,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果要说整个行业,要在不违背国家法律,而且对社会有积极促进而不是去做寄生虫的前提下,维持健康阳光地做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生态,非常困难。 而且,这不是一个还会好转的,周期性的变化;而是像冰河世纪一样的大环境变迁,无法适应的媒体,就只能像恐龙一样灭绝。 转型的两条路径 那么,媒体如何应对? 寻找新的收入主体,以此为准绳,全面改变自身的架构、流程、业务模式,转型。 现在大家讨论很多,做的也很多,比如创业家、中国经营报以及上海最近的一些变革,但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媒体都还非常没有找到路,甚至迟缓的还没有想到去找路,而走在前面的几家,未来能走到哪一步,会不会成功,现在也还没有人敢打包票。 那么,对目前的媒体来说,应对环境变化的路径有哪些? 一是做产品化,这就是未来最有前景,也是说最可行的路径。把以前的影响力变成一个通道,利用这个影响力转化为我们凝聚一大帮用户,再为他们提供其他的服务,比如成为销售的通道,比如做活动等等,这可能是目前看来最可行的一条路径。 另外一条路径是付费阅读,适合于深度的媒体。虽然在中国现在的版权保护、用户习惯和市场环境下,付费阅读的趋势还没有起来,未来能不能起来也还很难说,但我还是坚信,深度的,有思想的内容还是有价值的。这条路比较艰难,至少目前是不看好的。 当然,不管如何转,最重要的都是要先想清楚,自己的媒体有怎么样的属性,有哪些可替代的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或资源,用户与广告主的市场趋势,产品化或付费阅读的未来预期,以及自己的期望目标,想好,再行动。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