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在近日的两会期间推出了“两会关注 华西订制”的报道模式,由读者拨打华西传媒呼叫中心电话点题,然后《华西都市报》记者在两会上提问解题,取得了热烈反响。 《华西都市报》这一轮改版创新启动于2月20日,当天该报在头版刊发改版致读者文章——《能赢了岁月的,终究是那碗“芙蓉鸡汤”》。文章从一个生病老人想喝母亲炖的“芙蓉鸡汤”讲起,将岁月流淌中不变的温暖、思想、梦想,温婉而亲切地融入报纸恒久存在的价值之中。正如文章所讲,“当网络奔涌着海量信息时,华西都市报人则开始了自己更高的追求,只为让人们不被琐碎的信息缠身,不被那闪光的触摸屏局限,让人能读透这个世界的变化”。这种更高的追求,就是该报打造“大众化高级报纸”的全新定位,也可视为该报在网络空间下赢得受众、赢得岁月的“芙蓉鸡汤”。 定位: 打造“大众化高级报纸”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了解到,这已经是《华西都市报》进入21世纪以来第四次连续改版了。分析此前3年的创新着力点,既一脉相承又有新的突破,既在强化纸媒的优势又在和新媒体融合。2014年,他们迈出的步子更大,颠覆了过去这些年的办报定位。 市场类纸媒长期以来都具有浓厚的“大众化市民报”特色,从市民生活报时代擅长本土社会新闻的追踪,到主流都市报时代加大主流声音的传递,都在信息传播格局中占据强势。但社会化媒体的冲击,让这种一事一报的传播力受到了影响。 据了解,为强力保持和扩大自身的传播优势和传播影响,《华西都市报》在此次改版中提出,要推动报纸由“大众化市民报”向“大众化高级报纸”转型升级,推动报纸由信息的记录者、声音的传递者,转变为资讯的整合者、社会的洞察者、思想的引领者、平台的融合者。而提出“大众化高级报纸”的概念,这在国内都市报转型升级中尚属首次。 路径: 办“24小时为周期的杂志” 在华西都市报人看来,“大众化高级报纸”的灵魂在于注重思想引领,它不是简单的信息超市、一事一报,而是以理性引导受众的理解。作为“大众化高级报纸”的呈现载体,《华西都市报》以推动报纸的杂志化为实现路径,提出了办一份“以24小时为出版周期的杂志”的目标。他们强化了以网络思维为先导,依靠网络、区别网络、引领网络,追求比杂志更快、比网络更深、比平面更活。观察该报改版近半个月来的表现,他们在尝试打造一份24小时新闻杂志方面做得有声有色。 首先是做到报道专题化。在报道上,《华西都市报》明显体现出了“专题化”的特征,这也是杂志惯常的手法。在改版第一天的《17岁少年PS恶搞:校长东莞嫖娼被抓》报道中,除了在头版重点导读,还在2版~4版《第一眼》品牌版用3个版的规模展现了事件经过、校方反应、当事人对话、专家剖析、家长反应、“立即评”等。此后,该报用一二个整版报道一个题材已成为常态。与此相对应,一些版面上碎片式的“棒棒稿”“关系稿”少了甚至消失了。 其次是做到观点矩阵化。在强化报纸的思想性上,《华西都市报》加大评论力度,以多样化的评论为读者扩大报纸在各类事件中的声音。与以往头版全导读模式不同的是,该报改版后每天在1版推出《第壹评》专栏,选题都紧贴当天最具关注度、最具争议性的题材发表观点,评论的态度和观点性也都非常强。此外,还推出“主编评”“立即评”等多种题材和形式组成的华西评论矩阵,从各种角度在各个领域表达华西观点。 再次是做到数据可视化。顺应新闻可视化发展的趋势,《华西都市报》在前两年“图示常态化”的基础上,加大了“数据新闻可视化”产品的打造,将相对抽象、相对复杂而又具有广泛关注度的题材进行可视化操作,让报道更加易读、更加凝练。巧的是,该报改版当天恰逢四川发布《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于这种要求全文照登的规定动作,《华西都市报》充分发挥新闻可视化的优势,以16张制图全景解读了《决定》要点,让报道和版面都鲜活了起来。 此外是做到周末副刊化。近些年,国内不少城市的都市报都加大了周末版打造力度。据了解,《华西都市报》也从2012年起开始打造“星期六、星期天”周末版,但内容较为宽泛。今年,该报按照高级报纸和杂志化的思路,除了刊名“宽窄巷”紧贴本土文化符号,由本土百岁文化名人马识途亲笔题写,“艺术圈”“名人堂”“少年派”等版面也极具文化品位,作家麦家、洁尘等一批名人撰写的稿件无疑大大提升了报纸的可读性。 融合: 向内向外进行整合传播 无论报业发展论调如何,与新媒体的融合都是大势所趋,只有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才能赢得先机。《华西都市报》也将办报形态的高级化,作为打造“大众化高级报纸”的应有之义。 在向内整合方面,《华西都市报》立足于自身转型升级打造的“华西传媒集群”,强化集群传播理念,在推动集群各平台“一次采集,N极发布”的同时,也加强了主报对集群各平台的推介和报道力度。新打造的《华西汇》专版,就立足于将华西城市读本、华西都市网、华西社区报、华西移动新媒体、华西传媒呼叫中心、快乐900电台等集群平台的精品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再集纳。 在打造接口方面,为推进报纸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华西都市报》此次改版提出的将报纸作为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插件”“接口”的尝试和打造“动报”“平台报”的提法颇有新意。通过华西“魔码”等二维码接口、AR技术的接口,让读者能通过报纸链接到移动互联网的视频、互动话题和移动支付当中,在探索“有限空间的无限传播、有限平台的无限延展”方面创新不小。 为读者订制也是《华西都市报》改版的一大特色。在此次改版推广中,该报明确打响了“您的新闻,由您订制”的口号。在技术上,通过全新的地理围栏技术,在移动客户端打造“身旁”功能,让读者可以订制“身旁”的各种新闻资讯;在内容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读者和用户的需求,选择最具价值的线索和信息进行报道,从而以开放的姿态在“众包众筹”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传媒业界认为,“读者订制”模式正式马年《华西都市报》新一轮改版的重要探索。更多新闻请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