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的粉丝量到了移动端,同样成了不少人衡量该微博、微信公众号的主要价值之一,对方会认为粉丝量达到一定数目之后会很牛X,而公众号运营者自己则认为,自己的订阅量达到XXX万,完全超越某报纸或者杂志的发行量,于是,美其名曰,可以丢掉报纸、杂志、电视机了,看我的微信公众号多厉害,阅读量比他们多的多。 无论是对方还是公众号运营者自身在这里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即粉丝精度。所谓粉丝精度,指的是关注某媒体或者自媒体号的用户,与该公众号的匹配度。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该粉丝对订阅的媒体号的忠诚度问题,另一个问题是该订阅号所能影响的有哪些人。 “量”和“量”的不同 我这里指的两个“量”是数量和质量。数量是大家所关心的,但是质量呢,又有多少运营者会真正关心这个问题呢?是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粉丝,但是这些粉丝的质量度如何?是今天关注了明天又取消了,或者仅仅订阅你的公众号以后就取消关注,或者只是看看你公众号的标题,要么五秒钟“扫射”完你花一天时间写到吐血的“月经稿”? 对,就是粉丝质量,这些人会耐心的看完你写的每一篇文章,会认真关注你传播的每一条信息,甚至对你发布的每一条赤裸裸的广告信息都不放过,因为这些信息对他是有用的,他们甚至会对你形成盲目的崇拜,包含个人色彩的主观情感。 这部分高质量的粉丝,是每个运营者所梦寐以求的,多来一点吧,运营者希冀能和这部分粉丝“擦出爱的火花”,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与粉丝们“搞基”,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从质量上来说,我不认为能有多少运营者的高质量粉丝破万的,至少和传统媒体的那些用户们、粉丝们相比,相差甚大。数量并不代表质量高,一百万的草根号并不在少数,但是能直接转化为效益的,能有多少呢,1%还是2%呢? “谁”和“谁”的不同 两个谁指的是,媒体公众号所影响的对象,具体是哪些人。报纸、电视台、杂志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订阅者、微博粉丝所影响的人是不同的,订阅者、粉丝区别也甚大,一个掏20块钱买本杂志的粉丝和随时会取消关注的粉丝精度肯定会千差万别。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者所影响的用户群体的年龄、地域属性、性别、性格等都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不能单纯从订阅者的数量来定义所包含有媒体属性产品价值的存在,这是很愚昧的表现。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催生了不少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当做媒体或者自媒体平台的个人或团体。和浮躁的移动互联网一样,当所有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出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呼啸而过的时候(有自媒体人提到移动端,热门话题甚至“活不过”两天),这些个人以及团体也以残暴式的方式席卷整个移动端,微信的4.5亿用户,他们怎么忍心看着自己“嘴里”的肉跑掉呢?所以,开始比拼粉丝数量的年代到了,PC端比的是微博数量,移动端比的是微信公众号订阅者的粉丝数量。 实际上这部分粉丝数量特别虚,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些粉丝的质量如何,你的广告投放上去,这些人会不会被影响到,有多少人在关注。而且这些粉丝是购买的还是通过什么渠道过来的,在“黑市”,“3元100个粉丝、8元500个粉丝”的广告比比皆是。更高明的手法是通过加QQ群互相关注,即你关注我,我关注你这种,你有信心相信这部分粉丝的质量吗,给你几万个又能怎样呢? 切勿进入逃避性自慰的怪圈 无论是广告投放者还是与外人交流,市场上追求的都是粉丝数量。作为运营者自身,是没必要进入这种“逃避性自慰”的高潮的,你有多少粉丝,好像很了不起似得,这部分粉丝受你的控制么?你确定你的每一条信息都能影响到他吗? 拿WeMedia成员三表和青龙老贼为例,他们的粉丝精度之所以高,是因为他们传播的信息对于用户是有价值的,他们是以传播为最终导向,而不是以扩大粉丝数量为根本目的,用户的精度才是他们所关注的。 能影响到的这部分粉丝,才是最终的根本,否则,只是自己对着微信的墙壁进行逃避性自慰罢了,除了自己能独自高潮,其他人永远都喷不了。更多观点请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