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到一篇文章,写腾讯电商的故事。腾讯的元老、第一个程序员吴宵光,2012年带领腾讯上千好手,从蜜罐子般的高毛利腾讯中出来,杀入低毛利、辛苦无比的电商地带,拼杀数年,当然,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今年腾讯、京东结盟,腾讯电商被并入京东,京东成功美国上市。 腾讯换了玩法,资本长袖善舞,既让自己在电商业务上摆脱了亏损的包袱,又通过手握的京东股票,实现了资产的增值和变现。对腾讯来说,这是一笔好买卖,但对当年带领众多兄弟杀入电商的腾讯元老吴宵光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黯然的职业经历。毕竟,几年的辛苦和兴奋的创业,突然被资本变了航道。 近几年来,BAT们在并购、整合方面的动作,用频频、大肆出手这样的词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客观上说,这也是到了他们这个体量和移动互联网变革时代必然的选择。BAT谁都手握重金,而新的时代机会又似乎到处都是,依靠自己的嫡系人马去圈地,不仅力不从心,比起资本运作来,显然又慢如蜗牛了。谁稍有疏忽,都可能落后,三国争霸,必然会“宁可做错,不可错过”,BAT主导的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军备竞赛”也就难免了。曾听一个腾讯的高管感慨说:“如果BAT是一家也许就好了”。 BAT的这种通过资本手段的疯狂的“军备竞赛”,对中国互联网的创新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对于中标的创业者来说,借助BAT的资本和用户资源,可能轻易的获得跟同行的竞争优势,可顿时“鹤立鸡群”,基本上离“成功”不远了,或者说傍上BAT,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但如果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创新来说,却未必是什么好事。傍上BAT的创业企业,在创业者套现之后,办公条件和员工福利待遇高大上之后,当年为生存挣扎、点灯熬油的创新的动力和氛围能保持多久,值得怀疑;而BAT们通过并购俯冲进入的细分市场,格局平衡被打破,也很可能让原来细分领域的竞争者陷入绝望和困境,创新同样会变得更加困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BAT们的并购,或许是他们在资本、品牌和用户上垄断优势的延伸,是对创新的压制。我常想,如果马化腾、马云、李彦宏们超脱一点,即便BAT不合成一家,其实可以联手成立一个扶持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基金,不是从各自一家的利益出发,而是从推动和扶持中国互联网创新的定位去做,或许要比如今的这种单纯展现肌肉的方式,对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推动价值可能更大。 不过,这也许只能是幻想吧。更多广告新闻观点请继续关注媒体资源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