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在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方面的探索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教训,那么除此之外,人文社会科学类和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探索又有着怎样的经验呢? “学术集刊”:学术共同体自主办刊的国际化趋向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和民族性。任何国家现代社会科学的勃兴都是围绕着现代民族国家的需要产生的,其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离不开本国本民族的特点及特定的历史研究状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国际化绝非是单向度地输出,而是要有选择地引入、有计划地输出,在彼此交流对话中推进国际化的步伐。学术期刊既要立足本土,又要面向世界。近十年来在中国大陆出现的“学术集刊”现象可以说是人文社科领域呈现的国际化态势。它是学术共同体破解体制束缚、彰显学术自主性的有益尝试。 一批拥有较强科研实力且在国内知名的学术机构,根据学术需求创办了具有一定学科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期刊。由于受到刊号审批难的限制,形成了一批以期刊形式连续出版、“以书代刊”的模式,并被称为“学术集刊”。 “学术集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有的“学术集刊”已与国际学术出版机构联姻在国外出版英文版;有的委托国际出版公司代理在国外的出版事宜。 “学术集刊”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学术自主性的增强。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只有立足于学术研究的导向,才能构建起学科对话的平台。对于那些具有本土化、民族化、地方化的学术研究,更要在国际化潮流中予以重视和扶持。 “专业网络期刊”:综合类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探索 相比而言,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有着很多难题。但在国际化趋势面前,许多期刊也以国际化的视野开放办刊,积极寻求国内外专家的优质稿件,有的尝试通过设置特色栏目,征集国内外专家稿件,扩大栏目影响;有的尝试通过专题讨论的方式与国外学术机构合作,并相互推介相关研究论文,扩大影响,增进交流。但是这些努力很难真正破解综合类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难题。利用数字化出版方式来实现综合类学术期刊的专业化重组,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学报名刊自主联合体正在探索的一条新路径。这种采用数字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尝试,也许为高校学报的国际化出版打开了方便之门。 2011年3月,高校名刊17家学报采取自主联合的方式,与中国知网合作创办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网络版面世。这一新型的专业网络期刊,突破了传统纸质期刊一校一刊、各自为政的局面。“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为打造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品牌形象奠定了基础。 2011年6月,在“第十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率先提出要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网络群的倡议,力图通过建立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的网络群,来凝聚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发挥网络的群体效应,形成集约化优势,并通过集约化,达到规范化的目的。 由此可见,中国大陆的综合类学术期刊,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和碰撞,正在尝试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来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的路径,无论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网络群,还是教育部高校名刊学报自主联合创办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都将有助于改变综合类学术期刊“全、散、小、弱”的局面,形成集约优势,加大传播力度,扩展国内外的学术影响。 “文化体制的创新”:以国家力量推动国际化进程 当下,中国文化体制的创新、学术期刊的整合与提升已成为当前国家文化事业改革的重要任务,在“走出去”的战略中,国家同样肩负着引领、规划和助推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引领,意味着引导方向、把握全局。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陆学术必须“走出去”,但要辨清方向,明确目的。“走出去”只是手段,增强文化软实力才是目的。国际化不等同于“西方化”,中国学术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国际间的交流和对话中争取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话语权。 规划,意味着学术共同体和国家管理部门要共同谋划,扶持中坚。在“走出去”战略中,政府规划十分重要——哪些期刊应率先走出去,哪些期刊应有所保留。特别是人文社科类期刊,由于语言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应该制定国际化的方案,寻找新的突破口,搭建起国际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支持一批强势期刊继续做大做强,在国际上实行赶超战略。 近年来,国家已经启动学术期刊资助项目,对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经新闻出版总署及相关部门批准的中外期刊版权合作项目已启动,政府主管部门也在全力加强中国版权贸易。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以及自身创新与其他媒体的合作,将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多杂志广告价格请继续关注媒体资源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