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莫让“三假”毁了新闻媒体的名声

来源:凤凰资讯  发布日期: 2014年9月11日 10:12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近日通报了9起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刑事案件。这是自去年年底部署开展打击“三假”专项行动和今年3月开展“扫黄打非·秋风2014”专项行动以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的第三批“三假”案件。

  名为监督实为敲诈

  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绑架”基层政府,已经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生财之道。

  今年1月中旬,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一家企业负责人接到自称某中央驻站媒体“记者”孙某的电话。孙某在电话中称,在接到群众举报后,他与几名中央媒体记者专程采访该企业私挖滥采一事,他们已经拍摄了相关视频。

  该企业负责人与孙某见面后,孙某拿出一份标题为《假招商真挖煤》的“新闻稿”说:“这事儿也没啥难,我帮你们传个话儿,他们两家就可以不发稿。”企业负责人当即明白了,孙某要的是“封口费”。企业负责人于是试探性地问价,结果对方开口就要20万元。

  “感觉他不像记者,根本不听我解释。”与孙某见面后,该企业负责人向当地警方报案。警方根据线索抓获了孙某及其“同行”刘某、吴某。

  经查,刘某、吴某分别冒充中国网和中央电视台记者,他们伪造记者证、工作证,利用一些企业花钱买平安的心理,与孙某合伙敲诈。

  “冒充、盗用有关新闻报刊的名义,进行所谓的采访报道以达到诈骗敛财的目的,是假记者的惯用招数。”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扫黄打非”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连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所谓的舆论监督,在他们那里就是给钱就可以“摆平”。

  诈骗手段不断翻新

  从过去的吃拿卡要到现在赤裸裸的敲诈勒索,假记者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升级。曾办理过多起假记者诈骗案件的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告诉记者,假记者到基层政府询问土地征用、到企业了解污染排放,他们甚至还向信访群众收取稿费,表现得颇为专业。

  在西城区检察院办理的1起案件中,高某自称中国廉政内参编辑部主任,薛某自称中国综合新闻快报记者,他们谎称可以单位内参名义给当地政府发督办函,或者对群众信访事由进行网上曝光,以此向信访群众收取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的费用。

  为迷惑信访群众,高某等人在国家信访局附近租房作为编辑部的办公地址。他们不直接联系信访群众,而是通过在信访局附近出售《信访条例》、出售通信录的闲散人员申某等人帮忙介绍“生意”。

  2013年11月中旬,受害人吕先生经出售信访通信录的人介绍认识了“记者”薛某。薛某称,他可以对信访事由进行报道,但要收8000元。吕先生信以为真,便将信访材料和钱交给了薛某。过了几天,薛某告诉吕先生,文章已经发到了某网站。吕先生上网一看,果然有自己反映的情况,便觉得这钱花得“太值了”。

  然而,没过多久,这家网站就被关闭,文章也找不到了。

  据西城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介绍,高某等人还会写督办函发到地方政府。不过,中国廉政研究内参属非法刊物,其所寄材料并非“公函”,相关网站也是高某等人自己注册,其所作所为均属个人行为,根本无法解决访民诉求。

  编造头衔忽悠群众

  从一些案件看,为了达到诈骗目的,假记者们的头衔也越来越“唬人”。

  陕北某县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一年接待的记者有300多人次,其中很多人没有记者证。在这些人中,有的专找问题,再谈版面费、赞助费;有的一来就提各种要求,不答应就坐在办公室不走,影响正常工作。

  “我见过很多记者的名片,有的名片名头大得吓死人。有的印着‘国际通讯社’负责‘亚洲报道’,有的打着国家某部委旗号,他们的共同点是口气大。”陕北一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说。

  前不久,山西省忻州市就破获了一起盗用《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刊名、刊号敲诈勒索的案件。

  办案民警说,假杂志看起来比真的还高端,“印刷质量非常好,而且封面上、内页图片都是中央领导人的照片,就连杂志的顾问竟然也有不少知名人士”。

  标榜自己认识高官、有门路,则成了另外一批假记者的生财之道。

  近日,云南省富源县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了一名冒充记者的犯罪嫌疑人蔡某。检察机关称,这名男子本是一名普通农民,却谎称认识云南省某省级领导的夫人,从而实施诈骗行为。

  蔡某先是自称律师、记者,骗取富源县中安镇胜境街道办事处外山口社区余家屯村民陶某人民币1万元。在听说余家屯村有巨额征地补偿款被有关部门“克扣”后,蔡某表示认识云南省某省级领导夫人及许多新闻媒体记者,能解决村民的诉求,于是又骗取陶某等400余户村民人民币数万元。

  假网站敲诈案增多

  通过梳理今年以来通报的“三假”案例可以发现,涉及假网络媒体的案件增多。

  2013年8月27日,一位中学校长到山西省忻州市公安局报案。

  这名校长称,他先是接到“聚焦中国法制网”工作人员通过一个北京号码发来的短信。对方在短信中说,他们掌握了校长违规收取赞助费的稿件和视频,希望校长看一下内容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如果没有问题就将在网络上刊发。

  当这名校长否认事实存在后,那个北京的手机号码继续发来短信。不过,发这条短信的人自称是“聚焦中国法制网”记者,短信内容与上述内容大致相似。

  为了给校长施加压力,对方在短信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没有不见面的仇人”。

  因为学校确实存在类似问题,校长询问如何才能不刊发这则“报道”。自称记者的人开出10万元不发稿的价码。

  经过讨价还价,对方降到7万元后就不再让步。校长无法支付这个数额,无奈报警。

  接到报案后,忻州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民警随即抓获了犯罪嫌疑人郭某、王某、孙某。在王某的车辆内,办案民警查获了“聚焦中国法制网”记者证。经文化局核实,这一证件为假记者证。

  据警方介绍,案件的起因是王某去找某中学校长,想安排两个学生入读,这名校长没有同意。于是,王某产生敲诈这名校长的想法,并将此事告诉孙某。孙某拿着偷拍设备来到学校,正好赶上学校违规收取赞助费。孙某拍下这一场面后制作成视频,编辑并配音,写下稿件。

  接着,这名校长就收到了来自北京的手机号码发出的短信。

  多方合力打击“三假”

  近年来,假记者敲诈勒索行骗案件时有发生,此类案件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记者队伍的形象,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还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曾办理过多起此类案件的河南省新密市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长张耀锋说,由于职业和岗位的特殊性,记者拥有一定的话语权,骗子正是看中了这方面的特殊“权力”,才会假冒记者身份,以“舆论监督”的名义非法牟取利益。

  “假记者们往往很懂形势,他们能够根据国家政策指向开展‘舆论监督’,环保、食品卫生等执法部门的违规执法,企业的安全生产、环保设施等往往是假记者们‘监督’的重点。由于这些问题比较敏感,一些行政机关和企业被抓住‘小辫子’后,大多希望息事宁人。”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说。

  在郑宁看来,从根本上杜绝假记者敲诈勒索现象,还需要多方努力,其中既需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规范自身行为,需要企业守法经营,也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风气,如此才能彻底铲除假记者生存的土壤。

  评论:

  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敲诈勒索案件的发生,影响新闻媒体形象,触碰法律底线。对于此类案件,相关部门应毫不手软严厉打击。不过,在打击之外,更需铲除滋生“三假”的土壤。更多相关资讯,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广告买卖网的广告传媒频道。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