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入局民营银行后,阿里腾讯如何玩?

来源:网易科技  发布日期: 2014年9月30日 11:12 

  昨天下午,银监会官网发布批复,同意阿里小微金服等发起人筹建浙江网商银行。这也是自7月份三家民营银行获准筹建以来的再一次获批。

  根据批文显示,网商银行的发起人股东包括小微金服、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万向三农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金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其持股比例分别为30%、25%、18%、16%。这个股权比例与当时腾讯在前海微众银行占股3成如出一辙。

  所以,看上去,传言中的股权纷争并不成立。那么,阿里银行慢了两个月卡在哪儿?它与“腾讯银行”有什么不一样的玩法?阿里希望“阿里银行”能给他们带来些什么?

  “阿里银行”卡在哪儿了?

  作为主发起人,阿里小微金服这么来看待筹建中的浙江网商银行。

  “网商银行是一家互联网商业银行,将立足于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思想和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去服务草根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拓宽网络商业的边界。小微金服期望这家从互联网孕育而生的网商银行,能为实体经济,为民众日常生活带来更多创新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互联网金融诚信体系,让信用创造财富。”

  这段话里面透露出来的有三个事情。

  一是它将会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开展业务的网络银行,可能没有线下的物理网点。

  二是目标客户为更多的为淘宝生态内的小企业和个人经营者(提供网络信用贷款),以及进行网络购物的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

  三是期望通过银行来完善现有的用户数据,更好的搭建自身征信体系。

  简单的说,阿里银行就是一个没有线下网点的线上银行,主要作用是通过吸储,来给生态圈内的人提供资金层面上的支持。而且它不像小袋公司那样有注册资本十倍杠杆的放贷上限。存多少,抛出准备金就能放多少。

  模式看上去很清楚,那阿里在第一批为什么连方案都没交?又为什么短短两个月就送上去了第二批方案?我想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在阿里非常困扰的两个问题上,有了新的进展。

  首先,阿里要做的纯线上银行,与现有规定用户必须带上身份证到网点当面开户有冲突。如果规定不变,那就只能线下布网点。那你只在杭州开网点,也只有在杭州的用户能开这个户头。全国开网点,哪怕每个地级市只开一个,那跟传统银行又有什么区别?

  其实解决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上传身份证照片上传自拍也不是件难事,关键要看监管层能开多大的口子。不过,阿里既然上了这个项目,可能短时间内,这个问题会有一个说法。

  其次,阿里银行对于支付宝,以及众多和支付宝一起玩的银行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如同一家产业链下游的公司,本来跟上游公司各有分工,合作愉快。现在却忽然横插一杠,进入上游试水。阿里做银行,不管在概念上说的多么避重就轻,只要涉及吸储,其他银行肯定有想法。

  所以,早晚撕逼,既然敢推出来,也许阿里已经有了相对周全的准备。

  “腾讯银行”怎么玩?

  腾讯银行最近很热闹。

  第一批民营银行、挖角平安、拉勾上直招数百岗位,外界给他们套上了许多互联网将要颠覆传统银行的“光环”。但实际上,腾讯在信息披露方面异常低调,原因不得而知,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想好怎么玩。

  但从最近的报道看来,腾讯银行的脉络已经逐渐清晰了起来。

  与阿里小存小贷的模式不同,腾讯当初的设计模式叫大存小贷,即做一定限额以上的存款,同时放出对相关标的的小额贷款。

  阿里小存小贷给的十分清楚,即主要提供20万以下的存款产品和500万以下的贷款产品。而腾讯银行的产品,却始终语焉不详。

  大存小贷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抱高净值储户的大腿,然后给小微企业或个人提供信贷资源。腾讯一直在说,互联网金融,一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技术,降低经营成本;二则可以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如大数据,在开发小微市场的同时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但说到底,这个商业模式首先要解决赚钱问题,才能说较之传统银行有什么不同。因此归根究底,腾讯银行首要的核心还是这两个问题:哪里去寻找并维护高净值储户?又要从哪里寻找适合的贷款标的?

  众所周知,腾讯是一家基于社交关系的公司。它所获取的数据从量级上或许并不逊色于阿里,但在消费数据上,却有明显的弱势。小微企业融资对于银行的风险其实非常大,如果不能通过成系统的数据挖掘进行客户风险细分与定价,同时实时监控与预防性的风险管理措施,线上的风险评估就非常难。

  所以,供应链金融与企业征信对于腾讯来说不好做。而从腾讯招聘的岗位来看,腾讯银行在银行业务这块的业务流程、风控体系、组织架构,更多的借鉴现有的线下传统银行的信用卡部门。他们似乎也并不是太热衷于To B端的事情。从他们的高管团队中,似乎能更清楚的看出这一点。更多精彩新闻资讯,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媒体资源网的广告策划频道。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