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7日 14:17 |
新闻“第一枪”,是指新闻媒体获得最原始新闻线索并向公众发布第一篇新闻报道。随着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的出现,电台、报纸、电视、网络四类媒体并存,一起在争夺新闻线索、发布新闻,使得新闻的传播出现速度快、品种多的格局。而这其中,新闻“第一枪”显得尤为重要。新闻是易碎品,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媒体间对打出“第一枪”自然都十分重视。
如今,在四大类媒体中,曾经以频打“第一枪”而不断制胜的报纸,正在逐渐减少曾经响亮而动听的那“第一枪”的枪声,而网络媒体在不断壮大中频抢风头,从报纸那儿抢走“第一枪”,以至于报纸不得不再从网络上“找回”新闻,“后发制人”,打出“第二枪”、“第三枪”。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持续挤占下,报纸应该重修获得新闻线索的“管道”,还是要狠狠打出新闻“第一枪”。
报纸“第一枪”有旁落之虞
回望当年,报纸以其成熟的记者队伍和在受众中的权威影响力,常独享新闻资源,频频发布首发新闻和独家新闻;而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由于网络媒体刚刚出现和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尚未形成,在争抢新闻线索上的能力不强,仍主要是从报纸上获得新闻,以转载为主。但近年来,这种格局迅速转变。一方面网络媒体风起云涌,除一些知名的门户网站外,一些区域性的网站也迅速崛起,这些网络媒体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明确的服务人群和BBS、博客、杂谈、聊天室等多种接口,吸引着特定人群上网。而作为市民,也日渐形成了上区域性网站的习惯,在网站上获取信息服务,并参与讨论,发布他们所见所知的各类信息。
在此情形下,报纸逐渐失去打“第一枪”的机会。这些年所发生的陕西“周老虎”、云南“躲猫猫”等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最早的报料往往来自于网络。
如今,网络“第一枪”,报纸“第二枪”的新闻传播路径愈演愈烈。在南京、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报纸竞争异常激烈的城市,从网络而来、再成为报纸新闻的现象几乎天天有,南京一张都市报一天内竟然登了6篇大都来自西祠胡同、南大“小百合”及南京其他一些网络论坛、博客圈等处的稿子。某报更刊有一篇来自网络的投诉,“除夕初一没休息,加班费只拿到一小半”,说的是环卫工人的事,源自西祠胡同。而在过去,文化水平不高的环卫工人投诉时一定会直接向报纸的。
报纸被迫打“第二枪”其实很受伤
正如上所述,报纸如今热衷于从网络上获得新闻线索,并进行进一步的报道,从而将新闻的战火从网络“回烧”到报纸版面。事实上,很多报纸中人并没有想过,报纸在失去“第一枪”后,虽然打了“第二枪”,但其实这样做对报纸很受伤。
其一,影响了报纸在读者心中的权威感
长期以来,市场化运作的报纸都在苦心经营首发新闻和独家新闻。细察很多报纸,包括晚报和都市报,之所以能办成区域性大报,也大都因为多年狠抓首发新闻和独家新闻并卓有成效所致。如今即使在竞争中傲立于世的报纸,仍然没有放松对首发新闻和独家新闻的追求。广大读者对于一家报纸的信任和忠诚,也往往基于能从这家报纸上读到首发新闻和独家新闻的体验。如今,一些报纸一改以前争抢“第一枪”的做法,而对网络媒体的信息亦步亦趋、拾人牙慧,会造成读者的困惑,甚至是误解,以为报纸信源枯竭,进而感觉报纸质量下降。虽然不少新闻进行了“后发制人”的操作,但题材决定深度,大多数新闻并没有赢得读者的好评。毫无疑问,读者一旦形成这些不利于报纸的思维定势,必将影响报纸在读者心中的权威感。最严重的结果或将导致读者对报纸的失望和放弃。
其二,影响了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公信力
其实,对报纸所刊登从网络“拿来”的报道分析来看,除极少数新闻有较大的价值和社会关注度外,绝大多数新闻并没有份量,甚至显得很无聊。而最严重的,莫过于虚假新闻。绝大多数搬来的新闻,根本没有刊登的必要。如南京报纸在今年愚人节的第二天刊登了一则源自网络的新闻称,愚人节前夜,南京某网站出现了《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屡遭强奸,是谁的罪过?》的帖子。发帖网友将帖子连续发到五个论坛中,并在跟帖中言辞凿凿地称此事是真实的。在网友们猜测议论时,校方在回帖中发表了声明,称经过调查,确定此事子虚乌有。接着,发帖人很快删除了帖子内容,改口称是“愚人节玩笑”,并发出了道歉信。但是校方表态,目前已向公安部门报案。这样的新闻似真似假,内容低俗,影响了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至于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被“乔迁”至报纸上,更是造成恶劣影响。笔者细析《新闻记者》公布的2009年十大假新闻,发现其中多条假新闻都首发于网络,继而被报纸“看中”,最终不幸成为虚假新闻。“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的虚假信息,最终登上了中国权威纸质媒体,便是典型一例。“2006年10月20日,《上海证券报》刊登的这篇文章采用的部分数据系境外反华网站刻意编造。2009年6月,某专家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称,国外一家研究机构估计,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人民政协报》未经核实,将此虚假数据在6月19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是杀富济贫》报道中刊出,并将国外一家研究机构改成中国权威部门。”“杨振宁证实夫人翁帆怀孕3个月”的假新闻也是先“网”后“报”,信源竟然“来历不明”。(均见2010年第1期《新闻记者》)
其三,把报纸读者的兴趣“牵引”到了网络媒体
如今,报纸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间的竞争客观存在,相互间都在争抢受众。报纸从网络上找新闻线索,大量刊发网民对新闻的热议等内容,实际上是为网络媒体在报纸读者中作免费宣传,引起读者对相关网站浏览兴趣。作为读者,一旦对报纸上的新闻有了兴趣,他(她)或许会追根溯源,到网站上去看新闻的“原生态”。久而久之,上网阅读形成习惯,进而从报纸阅读转为网络阅读,最终可能疏离报纸。这样的结局,对于报纸来说,真可谓得不偿失。
报纸“第一枪”失落之内外因以及重拾之策
分析报纸逐渐失去“第一枪”的地位,有其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从外因看,网络媒体异军突起,以其多样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吸引着人们在网上发布信息和观点。许多网站开设“互动社区”、“草根报料”、“我来报新闻”之类的留言板、论坛、BBS等平台,可供网民发表各类文字,极为便利,吸引力很大。这正是网上新闻线索越来越多的原因。
从内因看,不少报纸本身在获得新闻线索的管道上出现了问题。传统的管道单一、老化,信源偏少,难以获得真正让读者喜欢并能产生社会影响的新闻。不少报纸也曾设立了报料热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线索,但因受重视程度的不同而效果不一。一些报纸报料热线形同虚设,对读者报料没有重视和回复,导致读者转向网络。
为此,报纸要打好“第一枪”,必需重修和发现线索“管道”。
整固旧管道。一些有多年办报经验的报纸都有传统的线索来源管道,如设立热线电话、在易出新闻的口子设新闻通讯员等,这些成熟的管道要进行疏理和整固,对信源较多的口子更要勤于沟通。 开挖新管道。手机报料、飞信报料、微博报料等都是新近出现的新闻线索管道,但现在报纸知之不多,采用更少。手机和飞信报料均以信息形式出现,而微博虽然设在网络上,但平台是报纸自身的,资源归报纸所有。如今,报纸都办有网站,报纸可适应网民趋多的形势变化,花大力气办好网站;除办好新闻页面外,办好网民参与的互动平台,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借助其来获得网络信源;强化报网互动,丰富报纸的新闻版面,从而“肥水不外流”。
慎行“拿来主义”。如前所述,对门户网站、商业网站设置的平台上的信息应慎用少用。对这些平台的关注无可厚非,对一些读者关注度高、影响大、新闻价值高的信息跟进采访刊发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慎之又慎。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